科學是什麼?未來會不會有純機器“發明”出來的科學理論?

看到有文章說:科學思想理論和體系的三個基礎或者基石是:假設、邏輯和實驗。這個說法說對也對,但我認為並沒有觸及科學的本質。我特別反感把科學看成很神秘、複雜、高大上的文章。

我認為科學的本質,其實總結一下很簡單,就是:對已知信息,通過經過檢驗過的認知方法論(如數學、還原論、系統論等等)進行意識處理,輸出的結果再次經過感應信息驗證的整個流程。

再簡化一下,科學是科學理論的一種外延式泛稱、統稱,科學理論基本上都是這樣構建的:已知信息+意識工具化處理 ——>輸出結果並得到感應信息檢驗

科學是什麼?未來會不會有純機器“發明”出來的科學理論?

所謂科學中的“假設”,或者嚴格的說,一個經過檢驗過的科學理論中的“加速”,其實並非真正的假設,而是通過思維對已知信息的“歸納”,如牛頓慣性定律可以認為是一個假設,但其實根據已知信息是一個思維上的歸納。再如相對論中的相對性原理,其實也是對已知信息的歸納。這些歸納本身可以認為就是“已知信息”,歸納法本身就有感應上的“侷限”,侷限並不意味著歸納不正確,而是可證偽。

一個經過檢驗的科學理論,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神遊八極般的想象和假設。即使有想象,也是在創建理論過程中的個體意識,而理論構建中,完全是根據“已知+認知方法論意識工具化處理”的標準模式來進行的。整個理論最後出來,還需要經過感應上的檢驗。

科學是什麼?未來會不會有純機器“發明”出來的科學理論?

我把科學的發展歷史,分成三個階段:前科學時代、科學時代、後科學時代。伽利略以前稱為“前科學時代”,如我們看阿基米德、托勒密等等的理論,其實也是符合科學理論構建模式的,即也是通過數學、邏輯、方法論等對由觀測而來的感應信息做“意識加工”,整個流程完全符合科學理論的特徵。但他們理論感應信息的來源——觀測基本上都是人體肉眼。

從伽利略開始至今,則是“科學時代”,伽利略是科學時代的開創者。從科學時代開始,感應信息開始藉助了工具,伽利略自己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而今天,人們可以由多國聯合做出大型對撞機。但科學時代有一個特徵:無論感應信息的工具再複雜,意識加工處理的主體仍然是人本身,由具體的某個人(即科學家)來進行數學、邏輯、方法論等組合模式的“意識加工、意識處理”。這樣,在意識處理方面就又像“前科學時代”感應觀測受到人體的限制那樣,意識處理的深度廣度複雜度明顯受限,當然也有學者說可能需要當年牛頓那樣,數學上要發明出新的工具。

人擺脫動物的最主要特徵,就是人發明了“符號系統”,符號系統可以完全獨立於基因信息作為“熵減”驅動的必要輸入。當然發明新的數學工具是會出現的,但另外一個層面,不遠的未來,人類意識加工將會出現“純機器”處理,逐漸的,作為意識處理的主體由個人延伸到了機器,這就如同伽利略發明望遠鏡那樣將感應信息從肉眼延伸到機器工具。這以後可以稱為“後科學時代”。

科學是什麼?未來會不會有純機器“發明”出來的科學理論?

菲爾茲獎得主蒂莫西·高爾斯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自動定理證明涉及模式識別和邏輯推理,其最終目標,是讓計算機產生新的數學發現。儘管離目標還很遠,但高爾斯認為,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想法”。 不同於其他捍衛人類在數學領域獨特性的數學家,採訪中,高爾斯帶著些許猶豫地說,“我可能會在時間精確性上出錯……但五十年後,如果還有人類數學家在努力尋找定理的證明,我會感到驚訝。” 通常,人們認為具有創造性要求的工作很難被人工智能取代,數學正屬此類。但高爾斯認為,數學研究所需的創造性“並非無法在計算機上覆制”。 他說,計算機可以證明數學公式和定理,甚至自成體系。如果機器一旦到了某種程度,也許以後證明數學公式只需要直接在計算機裡面輸入即可。

未來,完全有可能誕生純機器“發明”出來的科學理論,再發展,或許未來的牛頓、愛因斯坦級“大師”只是機器,而不是某個人,當然這機器並非我們可見的某件大型設備,而是連接全球算力的去中心化網絡,亦或許是其他某種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