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开读资治通鉴:成为魏赵韩之首,魏文侯做对了什么?

魏桓子时期,魏国在魏赵韩三国之中算不上最强大的。

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当上魏国国君后,魏国很快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

魏文侯在位时,各国诸侯都难以和魏国争雄。

读《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难发现,魏文侯统治下的魏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魏文侯在以下3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成为魏赵韩之首,魏文侯做对了什么?

第一,维护声誉:努力做一个仁德的君主

读到这段历史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战国时期,一个君主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

经过思考,我的回答是:声誉。

司马光在评价智伯灭亡的原因时,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于德。

尽管我对司马光的这一评价不甚认同,但从这一评价中可以看出智伯的所作所为,被认为是一个无德的人。

用智伯的族人智果的话来说,就是很不仁厚。

可见,当时声誉对于一个君主是多么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魏文侯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魏文侯正在与群臣饮酒时,外面下起了大雨。

魏文侯却下令,冒雨驱车到山野中去。

陪同的人不解的问,外面下着雨,国君这是打算去哪里呢?

魏文侯回答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去打猎,不能不遵守约定。

这件事本身不算什么大事,却能从一个侧面看出魏文侯对自己声誉的重视程度。

可见,努力做一个仁德的君主,小心呵护自己的声誉,是魏文侯成功的诀窍之一。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成为魏赵韩之首,魏文侯做对了什么?

第二,谋求共赢: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英国有位名人曾经说过: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个敌友定律,在战国时期同样适用。

在魏文侯上台之前,魏国、韩国跟随智伯一起围攻过赵国。

同时,魏赵韩三国也一起进攻过智伯。

可见,魏赵韩三国交往,本质上也是利益交换。

魏文侯在位时期,这一本质并没有改变。

概括起来,利益交换过程中,可以有3种结果:

一种是我要赢,并且让对方输。

一种是我要赢,对方输赢我不管。

一种是我要赢,我也帮助对方赢。

魏文侯在处理与赵国、韩国关系时,追求的是最后一种结果,也就是:共赢。

韩国邀请魏国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说:

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这事我不能干。

赵国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也用同样的理由加以拒绝。

可见,魏文侯在处理与赵国和韩国关系时,拒绝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于是,赵国和韩国在得知魏文侯这种谋求共赢的做法后,十分感激,都来朝拜魏国,尊魏国为三国之首。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成为魏赵韩之首,魏文侯做对了什么?

第三,苦练内功:广纳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

有了仁德君主的好声誉和良好的外部关系,还不足以成为三国之首。

更重要的事情,是广纳人才、任用贤能,把自己搞得兵强马壮。

有一次,魏文侯在和田子方饮酒时说:

你听,这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左边声音高一些。

田子方见状,劝谏说:

国君的职责是任用乐官,而不必懂得乐音,国君这样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因此疏忽的自己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听罢,连连点头称是。

为了专心于任用贤能,魏文侯听从了田子方的建议,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

为了找到心目中的良相,魏文侯广泛征求意见。

尤其是在魏成和翟璜之间选择哪个拿不定主意时,专门找李克征求意见。

对于前来投奔自己的吴起,则扬长避短,任命为大将,用以攻击秦国,连获胜利,攻占五座城池。

在魏文侯的努力下,得到了大批人才。

既有可以作为魏文侯老师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

又有得力干将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人。

还有敢于直言进谏的任座等人。

可见,魏文侯为了广纳人才,甘愿离开舒适生活,不惜代价奋力争取,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王美开读资治通鉴:成为魏赵韩之首,魏文侯做对了什么?

结论:无极致,不高手

看完以上3点,你也许会说,这些道理也很普通,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啊。

的确,当时的赵国、韩国的国君也不会完全不做这些事情。

甚至,还可能比较努力的做这些。

但是,魏文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把这三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赵国和韩国的国君与魏文侯的差距,也就在一小步之间。

但是,恰恰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小步,最终产生的结果,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推而广之,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为顶尖高手,都需要奋力跨越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成为自己领域内的顶尖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