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霸业由盛转衰是怎么造成的?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魏国霸业由盛转衰是从魏惠王时期开始的。

战国时期魏国霸业由盛转衰是怎么造成的?

魏惠王

魏惠王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就是攻打同为三晋的赵韩两国,令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趁机崛起。不过,魏惠王的各种决策跟当时具体的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很多人若是处于魏惠王的境地,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三晋联盟的裂痕,其实早在魏惠王他爸魏武侯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大梁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跟邯郸隔着黄河且相距较远。无论如何复盘,灭赵大计最终都会落入齐人的圈套。魏国君臣只好放弃灭赵,转而准备灭韩。

韩国开始了申不害变法,又与秦国结盟。魏惠王决定在韩国羽翼未丰时动手,发动了灭韩之战。新郑离大梁很近,就算齐军再来大梁,魏军主力也能迅速回援。魏国君臣满以为可以破解围魏救赵之计,结果丧师10万。

从此以后,魏国再也没过一统三晋的念头。耐人寻味的是,赵国称霸后也没有尝试吞魏灭韩。就连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也只是在合纵抗秦时与两国结盟。

秦国比赵韩两国更难缠

战国时期魏国霸业由盛转衰是怎么造成的?

秦孝公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很容易陷入两面受敌的窘境。魏惠王四处挑起战事,把地缘上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

但平心而论,他并非对此毫无察觉,所有的攻势都集中在东线,在西线一直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这也恰好被秦孝公和商鞅充分利用,一打一个准。

魏国若是集中力量先摆平秦国,将秦川沃野与关陇牛马尽数收入囊中,就能获得稳定的西部大后方,全力以赴地争霸中原了。魏惠王无视灭秦之利未必是短视,而是更现实的理由——畏难。

自从兵家亚圣吴起离魏后,魏军难以再西进一步。秦献公迁都栎阳,在边境修筑了多座城邑。魏国如果不拿出全力,无法跨越洛河灭秦。可这样一来,又与魏国东争中原的方针相悖。

为此,魏惠王在大梁整军经武,伺机攻灭赵韩,同时又在河西与韩、赵结盟。他打算以三晋联军之力击溃秦国。不巧的是,长期客居魏国的秦献公熟悉魏军战法。

秦国总体上比魏国弱,但在关中战线有局部优势。秦献公三次跟三晋联军交锋,皆大获全胜,连魏太子和丞相都沦为俘虏……

没有齐国援助,赵韩两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但无论是魏韩联军还是魏赵联军都没打赢过秦国。由此可见,秦国比赵韩更加难打。

战国时期魏国霸业由盛转衰是怎么造成的?

总之,魏惠王不是没努力过,但他实在啃不动秦国。接二连三的失败让魏国朝野失去了灭秦的信心和耐心。魏河西军彻底转入战略守势,回避与秦军正面交锋。

魏惠王干脆把西线的精锐都抽调到东线,企图先全力灭赵韩两国。他若统一了三晋,绝不会忘记报秦国三箭之仇。

但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的灭国大战耗尽了魏国的精兵良将。魏惠王最终玩脱了,处处挨打,两头落空,魏国也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