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解鈴人”

<table> 醫護“解鈴人”

在廣州基層防疫一線的青年志願者。資料圖片

/<table>

“我只有一個念頭,要想方設法和她通話。”加入“心理防疫”青年戰疫突擊隊的第3周,心理諮詢師鄧小梅成為了一名“解鈴人”。電話那頭,向鄧小梅求助的鄭洋,是廣東醫療隊援鄂的一名護士。

疫情席捲之下,心理問題是所有人繞不過去的一道坎。2月17日,廣州12355熱線開通“關愛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專線”,對於關愛專線的青年志願者來說,為醫護們解憂是當下的人心所繫。

隔著千山萬水的守望相助,一句恰到好處的話,或許能讓彷徨的人看到希望,內心升騰起暖意。

目前,由181名志願者組建的“心理防疫”青年突擊隊,先後為來自廣州的185名醫務人員提供服務。

●南方日報記者 劉丹穎

本版策劃:王長庚 伍青 何雪峰

前線醫護的“難”

靠著一根電話線傾訴

抵達武漢前線的第一天,鄭洋就在病區目睹了危重病人搶救過程,拼盡全力的團隊最終沒能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悲傷、驚恐不斷襲來,在ICU目睹的一幕幕如特寫鏡頭般放大。她明白自己心理出問題了。

“我是護士,生與死不是早已見慣了嗎?”鄭洋意識到自己出現了心理障礙,卻不可能向同事和家人說。

在報名上前線之前,鄭洋曾設想過前線的艱難情景。真實的情況是,全身悶在防護服裡,戰鬥力只有平時一半,全天高強度工作,滴水未進……身體的苦她全部吃下,但突如其來的心理障礙讓她措手不及。此時,外界關於醫護工作者的盛讚,盤旋在她腦海的“英雄”“最美逆行者”成了難以承受之重。

猝不及防的心理應激反應裹挾著這個90後年輕人,她走進工作間就不自覺地感到喉嚨痛,恍惚著下了班回到駐地,一進屋,瘋狂地想要逃出房間,身體戰慄不已,大腦卻一片空白。

“她冷靜地向我敘述發生在身上的一切反應,同時很清楚生理上的症狀是屬於應激反應。”鄧小梅回憶道。

身為醫護人員,比普通人掌握更多醫學常識,在艱難時刻懂得自處,這是他們的優勢。而醫者是否真能“自醫”,同為專業同行,心理諮詢師給出的“藥方”不僅僅是傾聽那麼簡單。

“你要知道,出現這些反應和狀況都是正常的。接下來,你要聽我的建議去做。”通過鄭洋的敘述,鄧小梅基本瞭解到她的性情,第一帖藥便是緩解焦慮情緒。

“我只有一個念頭,要想方設法和她通話。”鄧小梅說到。接到求助,她和12355熱線的專職社工3人建了一個微信群對接個案。這個模式專為一線醫護心理關愛服務而設,照顧到醫護們工作時間長,下班後可用有限的休息時間隨時隨地發語音交換情況。

“我很想家,也想孩子,但我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電話那頭流露的真情與脆弱,鄧小梅感同身受,她建議鄭洋跟家人通電話,聽聽家裡孩子的聲音,相信見面的日子就在不遠處。

“打給家人的電話是報平安,打給心理熱線的電話是傾吐心事。”此刻,前線醫護的“難”,都靠著一根電話線傾訴。

聽到對方的聲音

才知情緒有沒有好轉

鄧小梅給鄭洋量身定製了一套方案,要她在條件允許下適度運動。平常喜歡爬山和跑步,到了前線這兩項都不可行了。想來想去,鄧小梅提議鄭洋試著做廣播體操。

“我發現,伸展運動和跳躍運動兩節操特別管用,整個人感覺舒展了,像回到了讀書的時候。”鄭洋反饋道。

身體上的不良反應剛有點緩解,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他們的諮詢進行到第二週時,鄭洋告訴鄧小梅:“我這幾天一直睡不著覺。”

休息不好,狀態也出現了恍惚,怎麼辦?面對新情況,鄭洋略感不安:“你真的很專業,可是沒辦法,(身體)就是不聽使喚。”鄧小梅聞訊開“方子”:工作完多聽音樂。

一開始鄭洋聽的是輕音樂,收效並不明顯。鄧小梅收集了一些大自然音樂的音頻發給鄭洋,一步步指導她配合音樂調整呼吸,舒緩壓力直至入睡。

“既然報名上前線,就只能進不能退!”從小品學兼優,性格要強有點“倔”的鄭洋,逐漸把心裡的疙瘩痛痛快快地說了出來。她也明白,這一關,她一定要挺過去。可心理諮詢即便是擠出來的時間,鄧小梅也從未像接手鄭洋的個案這般“頑強”:她要求必須用語音實時通話。

“只有聽到對方的聲音,我才能從語氣和敘述的內容上判斷她的情緒到底有沒有好轉。”鄧小梅笑著解釋,互聯網時代,文字信息簡便快捷,許多情緒化的表達被過濾掉了。在鄭洋的個案諮詢裡,能否及時傾訴、意識到自身也有脆弱的一面,恰恰是解碼的“鑰匙”。

鄧小梅記得第一次通話時那把低沉的聲音,到第三週時,鄭洋的聲音又像換了個人似的,開心大笑道:“你知道我就快回來了嗎?”兩個人在電話的兩端同時高興起來。鄧小梅清楚地知道,這一次,鄭洋是真的沒事了。

“受疫情影響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所有的情緒和困擾都是有共性的。”90後心理諮詢師陳翀提到,有一次一名90後深夜求助,困在出租屋裡深受情感困擾,有輕生念頭。讀了朋友圈都在轉發的帖子,看見抗疫英雄們捨生忘死,他又感到無比羞愧。“其實很多人在情緒受困的狀態下是羞於尋找心理援助的,而熱線讓人可以放下這一層顧慮。”陳翀說。

“能不能幫我陪陪媽媽”

來自一線護士的請求

開通關愛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專線後,對一線醫護人員家屬的心理疏導服務也在此列。

“接受心理輔導,這對一部分醫務工作者來說是有抗拒心理的。疫情帶來的壓力又會把情緒及生活上累積的問題放大。”12355服務檯督導主任王嘉說。

1月28日起,廣州12355熱線服務檯統籌116名專業社工、65名心理專家和心理專業志願者組成“心理防疫”青年突擊隊,參與的志願者都持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

“請問,你們能不能代我陪母親聊聊天?”專線開通後,一位一線抗疫的護士向12355服務檯社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鄧銘輝道出了心裡的牽掛:她和丈夫都在醫院工作,這段時間做不到像平常一樣每天給家裡打電話,而家人已經出現焦慮情緒,希望志願者能為她母親提供心理支援服務。於是,鄧銘輝撥通了這名護士的母親趙阿姨的電話。

“我現在哪裡都不去了,每天在家都會看著電視新聞、報紙和手機推送的消息,一聽到廣州哪個區新增了多少例疑似病例、哪個醫院確診多少例,我的心就慌了。”趙阿姨憂心忡忡,滿門子心思都在女兒女婿身上,兩人都在定點醫院隔離區一線值班。

這份擔憂在醫護家屬中普遍存在。趙阿姨今年60歲,身體本就有些小毛病,最近還出現了心悸、頭暈,擔心女兒、女婿而整宿睡不著覺。她不想告訴女兒,自己扛著,“我不能讓他們分心,更不能成為他們的負擔!”話雖如此,但老人緊張得不敢外出,日用品採買依靠志願者幫忙跑腿。

鄧銘輝記著護士在求助電話裡的囑託:“幫我陪陪媽媽。”他先是傾聽老人的心事,再與趙阿姨約定每週固定時間回訪。

聊家事、聊孫子的教育、聊往事,凝滯的情緒烏雲慢慢消散,幾次電話聊天“陪伴”,老人願意戴上口罩下樓遛彎了,她愈顯輕快的語氣,時不時的笑聲讓鄧銘輝意識到,在這個受疫情影響的冬天,對一線醫護家屬來說,陪伴的意義大於常規的心理疏導,而他總算不負所托。

春節期間,12355熱線還收到了大量尋求加入志願者隊伍的電話,他們當中多是95後、00後學生,有的加入了廣州共青團發起的八大行業領域青年戰疫突擊隊志願服務行列,有的大學生成了一線防疫的公安子女、湖北返穗人員子女的“課業輔導員”。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鄭洋、陳翀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