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在小說或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某某人被判了死刑,就會宣判他在午門處問斬,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午門二三事。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我們現在看見的紫禁城是第四次重建後的模樣,此前,紫禁城在大火中渡劫過三次,最終“成型”。

午門,又叫五鳳樓,它修建在凹字形的墩臺上,上面有中央的門樓,兩側對稱的燕翅樓,四個高閣和鐘鼓亭。由於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

午門中央有三個門洞,中門只供帝后使用,左側為王公宗室使用,右面是大臣使用。除此之外,兩邊還分別有一個掖門。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它來源於漢代宮門前的雙闕,經歷千年的風風雨雨,風格也在不斷進步,與漢唐時期的宮門一脈相承,體現了古代宮門文化的精華。

那麼它在那時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命將出徵

清代凡皇帝命將出徵,均舉行隆重的儀式。皇帝要在午門前舉行命將出徵儀,以為將領聲威,祝願凱旋歸來。

自崇德初年,太宗命睿親王多爾袞等徵明,臨行前祭堂子、纛神,其儀制如親征儀。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順治初,命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出征, 臨行前,舉行出征儀。先期,午門外具鹵簿,丹陛上張黃幄,設御座,陳敕印。

王公百官齊集,大將軍率出征官詣拜位,跪受敕書、敕印, 乃出發。

在這段紅色城牆前,已經上演過無數段出征儀式,所以這個功能尤為重要。

凱旋獻俘

到明清兩代,在較大規模戰爭取得勝利後,於午門舉行獻俘儀式。皇帝親御午門城樓,舉行大典,接受獻俘。

在明一代,皇帝親御午門參加的獻俘禮,《明史》記載有4次,都是在萬曆年間。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便是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

那時日本妄圖侵佔朝鮮,朝鮮嚮明朝求救,明朝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聲勢浩大,自然戰俘較多,儀式也較為盛大。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有清一代,頻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時期曾多次在午門舉行獻俘禮。午門獻俘禮前一天,俘虜脖子栓上白色繩子,先祭廟、社,就是祭太廟和社稷。

在獻俘禮上,午門正樓正中設御座,簷下張黃蓋,鹵簿設於午門城樓下,兩邊排列,直到端門。其他的儀仗,排到天安門。

隨後儀式開始,天子在上,百官嚴肅,鳴鼓奏樂,十分隆重。

凱旋獻俘不僅僅宣揚了國威,而且壯大了聲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頒詔宣旨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凡遇國家慶典、新帝即位、皇帝結婚、冊立皇后,都需在午門舉行"頒詔"儀式。

屆時於城樓大殿前正中設立宣詔臺。由禮部尚書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聖旨),蓋上御寶,把詔書敬放在雲盤內,捧出太和門,置於抬著的龍亭內。

再出午門,登上天安門城樓。然後將詔書恭放於宣詔臺上,由宣詔官行宣讀。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宜詔畢,遂將皇帝詔書銜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裡,再用黃絨繩從上系下,禮部官員託著朵雲盤在下跪接,接著用龍亭將詔書抬到禮部,經黃紙謄寫,分送各地,佈告天下。這種頒發封建帝王聖旨禮儀的全過程, 稱之為金鳳頒詔。

午門最後一次舉行"頒詔"是1911年(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頒佈溥儀退位的詔書。

頒朔年曆

清代每年十月初一日,都要在此舉行隆重儀式,向全國頒佈次年的歷書,稱為"頒歷"典禮。乾隆以後,因避乾隆帝"弘曆"名諱,故將"頒歷"改稱"頒朔"。

明朝頒歷地點在奉天門(後改名"皇極門"即今太和門),時間前後有所變化:洪武時為九月初一日,永樂時改為十一月初一日,萬曆時又改在十月初一日。"是日御殿,比於大朝會,一切士民虎拜於廷者,例俱得賜"。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宮殿落成。這年的十一月初一日,欽天監進永樂二十年《大統歷》。"上御奉天門受之,頒賜諸王及文武群臣",這是永樂遷都北京後的首次頒歷。

在中國歷史上,頒歷一向是朝廷每年必須親為的大事。每逢改朝換代,新皇即位,都要改換紀元年號,但改元並不改歷。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民國政府決定改用陽曆,並以"中華民國"紀年,昔日的頒歷之禮才被存封在歷史的記憶中。

嚴重刑罰

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

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家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御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徵性的責打,後來發展到打死人。

故宮午門是秋後問斬的地方嗎?原來一直都想錯了!

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選美女,群臣上諫勸阻,皇帝發怒。大臣舒芬、黃鞏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當場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繼承皇位後,欲追封他的生父興獻王為帝,遭到大臣們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諫於左順門,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懲罰,當場斃命17人,所以民間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言流傳。其實明清皇宮門前極為森嚴,犯人斬首決非此地,而是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場處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