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在小说或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某某人被判了死刑,就会宣判他在午门处问斩,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午门二三事。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我们现在看见的紫禁城是第四次重建后的模样,此前,紫禁城在大火中渡劫过三次,最终“成型”。

午门,又叫五凤楼,它修建在凹字形的墩台上,上面有中央的门楼,两侧对称的燕翅楼,四个高阁和钟鼓亭。由于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午门中央有三个门洞,中门只供帝后使用,左侧为王公宗室使用,右面是大臣使用。除此之外,两边还分别有一个掖门。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它来源于汉代宫门前的双阙,经历千年的风风雨雨,风格也在不断进步,与汉唐时期的宫门一脉相承,体现了古代宫门文化的精华。

那么它在那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命将出征

清代凡皇帝命将出征,均举行隆重的仪式。皇帝要在午门前举行命将出征仪,以为将领声威,祝愿凯旋归来。

自崇德初年,太宗命睿亲王多尔衮等征明,临行前祭堂子、纛神,其仪制如亲征仪。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顺治初,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出征, 临行前,举行出征仪。先期,午门外具卤簿,丹陛上张黄幄,设御座,陈敕印。

王公百官齐集,大将军率出征官诣拜位,跪受敕书、敕印, 乃出发。

在这段红色城墙前,已经上演过无数段出征仪式,所以这个功能尤为重要。

凯旋献俘

到明清两代,在较大规模战争取得胜利后,于午门举行献俘仪式。皇帝亲御午门城楼,举行大典,接受献俘。

在明一代,皇帝亲御午门参加的献俘礼,《明史》记载有4次,都是在万历年间。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次便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

那时日本妄图侵占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救,明朝帮助朝鲜打败了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声势浩大,自然战俘较多,仪式也较为盛大。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有清一代,频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时期曾多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午门献俘礼前一天,俘虏脖子栓上白色绳子,先祭庙、社,就是祭太庙和社稷。

在献俘礼上,午门正楼正中设御座,檐下张黄盖,卤簿设于午门城楼下,两边排列,直到端门。其他的仪仗,排到天安门。

随后仪式开始,天子在上,百官严肃,鸣鼓奏乐,十分隆重。

凯旋献俘不仅仅宣扬了国威,而且壮大了声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颁诏宣旨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凡遇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在午门举行"颁诏"仪式。

届时于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由礼部尚书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圣旨),盖上御宝,把诏书敬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置于抬着的龙亭内。

再出午门,登上天安门城楼。然后将诏书恭放于宣诏台上,由宣诏官行宣读。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面北而跪恭听。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宜诏毕,遂将皇帝诏书衔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系下,礼部官员托着朵云盘在下跪接,接着用龙亭将诏书抬到礼部,经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布告天下。这种颁发封建帝王圣旨礼仪的全过程, 称之为金凤颁诏。

午门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退位的诏书。

颁朔年历

清代每年十月初一日,都要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向全国颁布次年的历书,称为"颁历"典礼。乾隆以后,因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明朝颁历地点在奉天门(后改名"皇极门"即今太和门),时间前后有所变化:洪武时为九月初一日,永乐时改为十一月初一日,万历时又改在十月初一日。"是日御殿,比于大朝会,一切士民虎拜于廷者,例俱得赐"。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宫殿落成。这年的十一月初一日,钦天监进永乐二十年《大统历》。"上御奉天门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这是永乐迁都北京后的首次颁历。

在中国历史上,颁历一向是朝廷每年必须亲为的大事。每逢改朝换代,新皇即位,都要改换纪元年号,但改元并不改历。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民国政府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昔日的颁历之礼才被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严重刑罚

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

故宫午门是秋后问斩的地方吗?原来一直都想错了!

如正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燳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

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

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