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御花園裡的媽祖廟

一千多年來,媽祖作為民間神祇,護航海神,自宋元經明清等幾個朝代傳播藩衍,香火綿延不斷。奉祀媽祖的宮廟,在我國沿海各省、市以及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宮廟。據《媽祖宮集成》一書乃彙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海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巴西、美國及至法國巴黎等國家地區。難怪曾有人讚歎:“海外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

媽祖廟是什麼朝代進入故宮大內裡,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清朝是媽祖信仰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媽祖信仰之所以如此普及,媽祖神位格位之所以如此崇高,應該說是清朝官方起主導作用的,這是毫不疑義的。在清朝,將媽祖由天妃晉封為天后,直到被人們尊稱為天上聖母(朝代沒有誥封為天上聖母),封號累加達六十四字之多。在清朝,詔令全國地方官員修建廟宇,並對媽祖尊行春秋致祭,與孔子、關帝並列;在清朝,歷代皇帝均為天后宮御書題匾,蔚為傳統,形成媽祖受褒封達到頂峰造極之地位。在崇拜登極的時代,媽祖廟堂皇搬進了故宮大內御花園裡,這一事為前所未聞,這應該感謝莆田學者蔣維錟主編《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第一次提供寶貴史料,為研究媽祖信仰過程又一大發現。

據《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一書提供資料,如彙編中第五七條“著百齡赴清江浦將天后等神牌封號字樣祥繕陳奉事上諭,嘉慶十七年六月初八日(1812年7月16日)”中有:“神祇為民祈福,大內及御園多有供奉諸神祠宇,每遇祈報就近瞻禮,以伸誠敬,惟水府諸神如天后”,又有“令擬於御園大內添建祠宇,著百齡親赴清江浦於崇祀各神如天后”。又見《彙編》第五八條”兩江總督百齡為遵旨查明清江崇祀水府諸祠規劃事奏摺,嘉慶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881年9月9日),其重複上述之意,嘉慶皇帝在該折御批硃筆三字“知道了”。又有第五九條“著自本年秋始每歲春秋派員於御園惠濟祠致祭事上諭,嘉慶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1817年8月27日)有載:“頒發祭文,令地方官於春秋二季虔誠致祭,列入祀典。朕前因廑念河防不能親詣神祠,籲祝特於御園內仿照江南規制建立惠濟祠”等等。以上三奏摺綜合大概之意是:嘉慶十七年(1812年)敕建惠濟祠於大內御花園。按惠濟祠在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其地處泗水入淮河之口,故又稱清口,系南北水陸交通要衝。清代於此設河道總督。該地原有河道水流之神廟(稱淮瀆廟),明代又建天妃廟。至清代改稱惠濟祠。原來新慶閘亦改天妃閘,康熙帝本人曾於二十三年(1684年)駐驊巡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內閣曾奉上諭“前因派往臺灣官兵渡洋穩順,仰賴神府,特於天后封號上加‘顯神贊順’四字,並令在湄洲原籍祠宇春秋致祭,以彰靈應。本年河流軌道深通,自應一體特著明禋,以光祀典,著交翰林院撰祭發往,於春秋二祭令地方官虔誠致祭,並著李奉翰將新加封號敬謹增入神牌,俾可永慶安瀾,益昭靈貺”。故此,媽祖神靈深入人心,那惠濟祠更倍受皇帝與朝臣的崇敬,故嘉慶帝異想天開在自己紫金城大內御園裡修建天后等水府神廟,以保南北漕運,祈雨解旱,達到國家長治久安。便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崇詣惠濟祠查明建築設計方案(規制)和神牌封號字樣等,以便在御園內照樣畫葫蘆建一座惠濟祠。御園媽祖廟建成後,嘉慶皇帝又敕諭禮部每年春秋二季派禮儀官員到御園惠濟祠致祭媽祖,形成清代崇仰媽祖達到完備或定型的信仰格局。

總而言之,清王朝與前代統治者一樣,重視利用媽祖信仰。整個清代敕封媽祖共有15次,其不包括朝廷的賜匾、表彰等作法。與元明兩代相比,清代雖然也在南北漕運,出使冊封,祈雨解旱等方面繼續利用媽祖女神的作用,但更側重於借媽祖靈威征戰海疆或鎮壓騷亂,使清代官方的媽祖信仰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這是學者共同公認的。對於將媽祖廟請進紫金城大內御園內,與皇帝靠近,表明了媽祖的地位被清王朝奉至無以復加,隆崇之至為民間百神之罕見。(黃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