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去年年初以來堅持在北京日報客戶端“舊京圖說”欄目中,為網友講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二十五。

今天我們繼續講老北京傳說故事——《一箭定京城》,這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傳說。上半部分沒聽到的朋友請戳 老北京傳說:劉伯溫南苑選城址,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二

今天開始我會著意多用一些老北京歇後語。老北京土語和歇後語本身是老北京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別小看歇後語,大多數歇後語它都有出處,很有內涵。說話中適當使用歇後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不但言簡意賅,而且比成語更加幽默!很多歇後語在老北京流傳了幾百年了!歇後語不但表現了老北京語言的多樣性,而且也反映了窮苦年代,老北京人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我曾經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接近5年的歇後語和北京老照片。我一週發5張老照片、一句歇後語,講這句老北京歇後語怎麼來的,怎麼使用。5年發了200多句,我原計劃連續發20年、1000句。不過,去年初開始,我在舊京圖說讀者群裡聊老北京文化,感覺時間不夠用就停了。不過我沒有刪,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到我朋友圈看。

老北京歇後語是老北京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當然,清朝滿族人是東北過來的,有些是東北就產生了的。我小時候,歇後語基本上是老北京人日常說話張口就來的,可是現在老北京歇後語就被人給淡忘了。

現在年輕人說話,基本上聽不見他們說老北京的歇後語了,我覺著是一件挺遺憾的事兒,所以我在聊老北京傳說的時候加一些歇後語。我希望大家不要一聽一樂就完,希望能起到傳播和推廣的作用。因為你不瞭解歇後語的出處和本意,就很難正確運用,很難使用到日常說話中。有些歇後語比較直白、好理解,容易使用。比如說,上期我說朱棣誇劉伯溫計策好,用了一句:“小車不拉——推(忒)好了!”小車是指人工推的兩個軲轆手推車,不是推著走,就是拉著走。前半句:“小車不拉”,不拉就是推著走。所以後半句就是“忒”好了。這句歇後語是用來誇這個人辦了一件很好的事兒,實際上和推車、拉車沒關係,是太好了的意思。

有些歇後語如果不解釋,恐怕相當多的人不能理解完全的含義。比如說,徐達射箭,射這隻響箭不緊不慢、不停飛。我就要用一句歇後語:

“竹板弓——一個勁兒”什麼意思呢?這句歇後語在老北京已經流傳300多年了,可是現在說的人就太少了。清朝滿族人由東北過來非常善於射箭。不但善於射箭,而且善於製造弓箭。他們管弓的彈射力叫勁兒。弓用竹板兒作弓胎,為了增加彈射力,就在竹板胎的裡邊,鑲襯上水牛角。水牛角鑲的層數越多、越厚,弓的勁兒就越大。一般來講,滿族人把弓的力量分為10個等級。弓裡邊沒鑲水牛角,彈射力最差就叫一力或者叫一個勁兒。“竹板弓——一個勁兒”就產生了這麼句歇後語。本身歇後語的內容是說竹板弓沒有勁兒,但是使用的時候,說的不是它勁兒小,是形容有不停頓的力量,卯足了勁兒。

如果有朋友在聽講座過程中,有不懂的可以留言交流。希望大家通過我這使用歇後語,多瞭解一些歇後語,並且推廣普及。

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民國時期的南京明故宮之東華門。

上期結尾說到,明成祖朱棣在朝廷宣佈,第二天要在校軍場通過射箭來決定新國都的位置。

第二天,早晨辰時剛過,大臣們陸續來到校軍場。一看這個校軍場,那叫“山後的核桃——滿仁(人)兒!”人都滿了。不但是文武大臣們來了,有些人把家屬也帶來了。還有些人不但把家屬帶來了,把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叫來了。

大臣們回家一說,皇上要遷都,說徐達要在校軍場射箭。箭射在哪兒,就把國都要遷到哪兒,所以大傢伙都想看看。

徐老將軍頭天聽皇上指定他來射箭,覺得是一件非常露臉的事兒,很高興。散朝之後,劉伯溫悄悄對他說:“老將軍,您別有負擔。您就放心射。只要這方向您不錯,朝北就齊了”。

徐老將軍一聽,這心裡有底了,也沒有壓力了,就剩高興了。當天早上,他在家飽餐戰飯,換了一件嶄新的大紅戰袍,騎了一匹是能征慣戰的高頭大馬,身後背一把明太祖朱元璋御賜的寶雕弓,雄赳赳、氣昂昂來到校軍場。

當初跟劉伯溫去北京的30位士兵也都吃飽了飯,喂好了馬,帶足了乾糧,在校軍場的出口處等候著。大家知道這回是苦差事,甚至說是要了命的差事。

這回也是“上墳的羊——豁出去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這時候有個人沒上校軍場來——老軍師劉伯溫,他怎麼沒來呢?他正把自己關在家裡做法呢!但見屋中香菸繚繞。劉伯溫身披戰袍,披頭散髮,手持一把七星寶劍,口中唸唸有詞。他知道,成敗在此一舉,絕不能出什麼閃失。按照曾經學習過的奇門遁甲,就開始練上了。

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劉伯溫

這時候有個人比劉伯溫還要緊張。誰呀?還用說嗎?朱棣皇上。

皇上的心情還不單是緊張,而且忐忑不安。心裡頭就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肚子裡頭像裝了二十五隻小耗子,百爪撓心。為什麼?因為他對劉伯溫這招兒,心裡沒底,從來沒聽說過這種怪招。雖然說老軍師跟隨先帝那會兒,多次使用各種神通,從來也沒失誤過。可是終究和這回不一樣。這回他做法就能讓一支箭飛出2000多里地去?這聽著都懸!萬一這箭飛出幾里地、十里八里的,出城沒多遠就掉下來了。那戲不就砸了嗎?就玩現了。後面遷都這事兒就泡湯了。按現在的話說,那不就“瞎菜米蓋兒”了嗎?

朱棣心裡就一個勁兒嘀咕,可是眼瞅著校軍場裡面那麼多人,午時三刻也就要到了,朱棣在衛士們的簇擁下,對四周高聲說道:“眾位大臣、將士們聽真。昨天在朝中,滿朝文武大臣與朕確定了遷都的大事,新國都的地址交由徐達老將軍來決定。等我下達放箭的軍令之後,徐老將軍會射出一支響箭。這箭落之處,就是新國都的位置,我已經安排了30名軍士騎馬跟隨響箭。一旦落地,不可移動必須稟報朝廷。

今天請各位大臣來校軍場,做個見證,共同觀看這個結果。如果有誰是騎馬來的,可以和軍士們一起去尋找箭的下落。按現在說,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皇上話音未落,校軍場裡面凡是騎馬來的人,紛紛搬鞍認凳,都要做追箭的準備。聽皇上這麼一說,有些人擔心怕有人做手腳。明明箭落下來了,再接著往遠了射,誰都不願意把國都遷離南京,都想跟著箭去看一看究竟落在哪裡。

正大家在做準備的時候,只見一名侍衛雙手託舉了一支響箭,來到徐達馬前。徐家老將軍接箭在手,雙腳一磕馬刺,這匹馬就來到了校軍場的中央。徐達老將軍風采不減當年,但見他左手持弓,右手舉箭,端坐馬上對四周環顧了一圈,然後把這響箭都搭在弓弦上。弓拉開如滿月一般,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嗡一聲響,這支箭有如流星,恰似閃電,直照著北方就射出去。

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1870年代南京鼓樓

這些騎馬來的人爭先恐後往北邊趕。30名士兵不用說了,更是衝在前頭。這說來也奇怪,這支箭出了校軍場之後,嗡嗡響著往北飛,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速度也不太快,可就是不往下掉。

大家騎著馬想超也超不過去,就在後面追,追了一個多時辰,跑出去就幾十裡地了,這人餓了,馬也累了,這大部分人可就盯著不住了。這其中有些看熱鬧,騎馬來的人平時不怎麼騎馬,這回是跟著大傢伙起鬨架秧子!

本來騎馬玩命跑,就有點小雞吃黃豆——強努,後來就累得呼哧呼哧就拉上風箱了。可是一看這支箭還是不緊不慢晃晃悠悠飛著!竹板弓——一個勁兒。看到這些情況,不少人就洩氣了,撥轉馬頭,往回走了!他們心裡還嘀咕說,徐達這是不是有神人相助啊,這箭在天上就這麼飛?沒有下落的意思。咱們別傻追了。可是還有幾個騎術比較好,愛較勁兒的人,繼續和這30位軍士一塊追,摽著膀兒往前追,心裡說,我就不信你這箭不往下掉,結果又跑了接近一個時辰。

到哪了?都到驛站了。這箭還是往前飛。驛站的人和這30個士兵都比較熟,一看這有急事,二話不說就從馬廄裡頭,把平時準備好的馬牽出來。這30位軍士來不及多說話,把懷裡的公文掏出來,扔下一張,換了馬,騎上接著就追。可那幾個普通老百姓呢?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商人,還是當官的,終究你不是人家30個士兵裡面的人,驛站沒給你預備馬。結果這幾個人愣這兒了。一看,人家來了,驛站給換馬,誰給我們換?

人家驛站說你有公文嗎?沒有。沒有,我們不管。結果一個個就秋後的黃瓜---蔫兒了,互相一看這模樣就樂了。這一個個頭發也散了,衣服也亂了,屁股也磨破了,鞋也顛掉了,腳也墜腫了,狼狽相就甭提了。本來出來的時候是沒多想,騎著馬就追,糊里糊塗跑了個喜送不送,也沒跑出個所以然。你說這是圖什麼許的?

眼瞅著天也黑下來了,再往前追著馬也受不了,那人也不給換馬,那是不可能了。肚子裡頭早就山後的蠍子——餓蟄(著)了。得找個地方先吃點飯喂喂馬,臊眉搭眼的回去得了。

咱們再說南京城裡的校軍場。校軍場裡面,自打午時三刻,徐達老將軍射出這支箭之後,全校軍場的人都興致勃勃等著軍士們把箭給撿回來。只有皇上一個人不願意看到軍士們舉著箭回來交令。其他老百姓一邊等著一邊有說有笑,心想這也就是一盞茶的功夫,就會有結果。有人還開玩笑,說這回皇上怎麼回事,可能是住老皇宮住膩了,想

小孩拉屎——挪挪窩兒,打算在城北邊蓋一座新宮,就找了這麼個轍,就讓徐老將軍給射根箭。

他還說不是他的決定,是徐老將軍。肯定是在想挪個窩。可是左等也不回來,右等也不回來。大傢伙當時想還沒琢磨出特殊情況來,就還在那聊天。其中有一位就說,徐老將軍這力氣可真大。這箭要說射的可不是一般遠,橫是得射出幾里地去,要不然怎麼都這功夫了,還不回來?

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1910年,南京夫子廟與秦淮河裡的遊船

旁邊一個歲數大的接過話茬來了,說這話讓你給說著了。咱們大明朝的江山人家給打下來的,要沒兩下子,皇上能讓他射這箭嗎?幾十年前我和老將軍那一塊攻打北平的時候,我親眼看見老將軍那一箭射出好幾裡地。結果這頭說的就沒想到,他身後邊站著一位和他歲數差不多和他是發小兒。這俗話說,好漢難瞞老街坊,後邊這主兒一聽就說了,您說話也不挑個地方,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你也太能吹了,再吹三尾兒可都蹦了。我就問您,您是哪年吃糧當的兵?前面這主兒一聽,沒想到遇上知根知底兒的了,就不由得小雞下蛋——臉兒一紅,說話也結巴了。我是哪年當的兵來了?對了,就是我做夢那年。好,周圍大傢伙一聽是鬨堂大笑,結果就這麼熱熱鬧鬧又扛了一大陣。

朱棣一看沒回來人,這心裡頭慢慢就踏實多了。可是其他人不踏實了,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不是就是一根箭嗎?這多大功夫了?是不是出了什麼事了?有位大臣,扎著膽子來到皇上面前說,起奏陛下,從老將軍射箭到現在快有一個時辰了,這30位軍士全都未歸。臣擔心有什麼變故。朱棣一聽,心裡明白,可是朱棣還假裝不知道,還隨聲附和:說的有理,我這心裡頭也有點不太踏實。傳令再派30名軍士騎馬前去查看,無論有什麼情況,都要在一個時辰之內回來彙報,結果就又安排30個士兵騎著馬朝北邊跑去。

又過了接近一個時辰,後去的30名士兵回來了,說起到啟稟皇上,我們往北追了有半個時辰,既沒看見箭,也沒看見人。一問大道兩邊的老百姓,有人說看見一支響箭往北飛,有幾十號人騎馬追。騎馬的人有軍爺,也有老百姓,已經跑過一段時間了!我們問完之後,怕耽誤軍令,沒敢再追,趕緊回來稟報了。朱棣一聽,說知道了。接著他就對文武大臣們說,剛接到稟報,響箭還在飛,30名士兵還在追,看來這老將軍確實有神力。

我看天色不早,大家也不必在此等候了,各自回家。明天上朝,咱們再聽結果。校軍場裡的人一聽就來個兔爺打架——散攤子了。朱棣這會兒是懷裡揣個小櫳子——可梳(舒)心了,高高興興回了宮。心裡說,這老軍師還真了不起!真有兩下子,這步棋走得太高了!

老北京傳說:徐達一箭定京城之三

1910年。南京夫子廟的江南貢院。

當夜無話,第二天早上一上朝,大臣們比往常來的都早,天還沒亮,黑壓壓就來了。在那兒打聽,這張三就問了,昨夜裡這箭落在哪兒了?李四也問,這30名士兵是幾點回來的?王五說,您問誰啊?問我,我問誰去?趙六說,別瞎聊了,咱們還是都是罈子衚衕——悶三爺。等著一會兒上朝問皇上,等到上得朝來。這朱棣對大臣們就說,大家都想知道昨天射箭的結果,其實我比你們還著急,這一宿都沒閤眼。其實他比誰睡的都香,沒合的是鼻子眼兒。他接著說,可是到現在30名士兵一個都沒回來,也沒有箭落何處的消息。眾愛卿稍安勿躁,咱們共同耐心等待。這麼一說,大臣們可就是土地廟著火——慌了神了。慌什麼?大家心裡說,這支箭要真是飛到北京去,那不就要遷都北京了嗎?

那可就真是土地爺掏耳朵——崴了泥了。那也也沒轍,誰讓那天咱們都答應人家射箭了。大傢伙我看看,你看看我,就王八看綠豆——大眼兒瞪小眼兒

,全都傻眼了。只能在心裡暗暗叫苦。其中也有人還盼著說,沒準今天那30個人就回來了,那支箭應該說沒那麼大勁,哪兒到得了北京啊?沒準沒到黃河就掉下來了。

有人就發現,這兩天怎麼沒見著老軍師劉伯溫呢?這箭一個勁的飛,消息也沒有,是不是和劉伯溫有關?

有的大臣就炸著膽子就問皇上,老軍師這兩日不見,因為何事?朱棣說,老軍師年事已高,前幾個月回了趟家,折騰了幾個月,也感了風寒,向朕告了幾天假,這正在家養病,眾人聽了也無話可說,只能在心裡琢磨,這是不是劉伯溫和皇上商量好了,給咱們做的局,下的套啊?可是,到了這時候,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結果這一天就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就過去了。到第3天還是如此。皇帝心裡就跟吃了涼柿子是的,要多踏實有多踏實了。

大臣們議論聲越來越小了。等到第4天再上朝,大臣們都啞巴就份子---沒的說了。本來有幾位能說會道的,現在也是吃冰拉冰——沒話了。為什麼都不言語了?因為,大家都明白怎麼回事。鬧了半天,人家是

老兒子娶媳婦——大事完畢了。咱們是李雙雙守空房——沒喜旺(希望)了。還說什麼?再說什麼,也是梁山泊的軍師——吳(無)用了。

對於大臣們胡思亂想,咱們就先放一放,翻回頭來繼續說追箭的事兒。這30名士兵連續幾天幾夜騎馬追箭,還真是受了罪了。

因為這有幾個難題,一個是這幾天幾夜你不可能不吃飯不喝水,第二個是你不可能不拉屎、不撒尿;第三個白天還好說,夜裡怎麼追?再有這幾天幾夜,連續不停的追。一般人頂不住。那麼,下邊我就把這算是四個難題,挨個說說。

先說吃飯喝水。雖說30個人都帶著乾糧,帶著水呢。可是這騎著馬,而且是飛快的跑著,一邊跑一邊吃。可是大姑娘上轎是頭一回。雖說由北京回來之後,劉伯溫囑咐過他們,他們也練了練,一邊騎馬一邊吃喝。練也不成,這口乾糧塞到嘴裡了,下一口就杵腮幫子上了。喝水就更甭提了,水葫蘆的塞兒一拔下來,這水水就開始亂撒,撒得比喝的還多。

其實這幾個人也不敢多喝水,喝多了不是得撒尿嗎?第二個還就是上廁所比吃飯、喝水還難,馬背上解決不了,只能停下來,速戰速決,解決完之後騎著馬再追。

第三是夜裡怎麼追,因為這是響箭,嗡嗡的能聽見聲,雖然晚上看不太真。尤其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聲音就顯得挺大。這幾天,天還比較晴朗。晚上月亮也挺給力,挺亮。那會兒也沒霧霾。所以晚上追箭影響不大。

最大問題是第四點,終究人的體力有限。頭一天一宿還行,個個都精神飽滿,你追我趕跑了個不相上下。30個人沒有掉隊的。可是從第2天開始就有頂不住勁兒的了,感覺慢慢這30個人的距離可就拉開了。

有的是碾房沒騾子——人舂(喘)了。這一喘吸了一肚子涼氣,這肚子就疼上了!結果哩哩啦啦這30個人由頭到尾就有一里多地。到第二天晚上,尤其是夜裡就不行了。看不清方向,就有跑岔道的,也有困的迷了迷糊,從馬上栽下來的。到第三天,天亮了,也快到北京了。再看這追箭的人,士兵就剩了十幾個人了。後面十幾個都掉了隊。這30個人的領班兒,眼瞅就要大功告成了,忽然前面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哪條河?現在北京與河北分界的永定河。

這十幾個人一瞧,這是老壽星騎仙鶴——沒鹿(路)

了。不對啊,前些日子來北京的時候,河上有座橋,再仔細一看,誰把這橋給拆了?橋墩的木樁子還在河裡戳著,可是橋面上的木板子,橋欄杆的木棍子,在河岸邊扔著。河岸邊上,看模樣有幾個像修橋的人正坐在地上抽菸、喝水的喝水、聊天的聊天。

這十幾個人心急火燎,就跳下馬來,班頭兒就對修橋的人說,我們是朝廷來的人,必須得馬上過河,你們趕緊把橋面給我鋪上。

說時遲那時快,就在班頭說話這當口,這支箭可就飛過去了,就看不見影了,也聽不見聲了。

究竟這些人能不能把橋恢復?班頭兒帶著這十幾個人能不能再追上箭?咱們且聽下回分解。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主講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Oscar

錄音整理 | 馬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