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 绘画启蒙,零艺术基础父母也可以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句耳熟能详的格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美育能力,向孩子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绘画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美术辅导班,甚至学龄前儿童都会被家长送到所谓的大师班进行启蒙教育。试问,有几个家庭的孩子没有上过绘画培训班,又有几个家庭的孩子没有参加过绘画比赛?

在我们将对孩子推给社会培训机构的同时,作为家长,你是否考虑过自己应在孩子的绘画培养和美育启蒙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讲到父母的责任时说道,“谁来教育我的孩子呢?我告诉你,只有你自己。”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承担对孩子绘画教育的熏陶。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程笑冉说,你也可以同孩子“玩转”绘画之旅,哪怕你是零艺术基础的家长。

从了解孩子开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低龄儿童的家庭中,就会看到家中的墙壁上、地板上几乎都会有孩子们的“大作”, 那黑压压的圈和线,亦或是奇形怪状的“图案” 总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大些的孩子甚至会给你讲讲他大作的故事和意义。虽然这些行为总是让家长们抓狂,但这其实是1.5-4岁时期儿童在绘画涂鸦期的表现,墙壁上这些都是孩子在绘画,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安全的、适合的画材,放手让孩子去创作,鼓励孩子在画纸上勇敢的表达自己,让孩子建立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轨迹,是由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他们的绘画表现各不相同,只有了解了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遵循孩子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把握好关键期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绘画。那么,当孩子4-7岁进入了样式化前期,7-9岁样式化时期,9-11岁写实萌芽期时,各有什么样的表现,需要家长怎样来引导?作为家长也应该了解!

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

对于孩子的绘画,再零基础的家长也会高标准严要求,告诉孩子画得“好不好”“像不像”“对不对”,有的还会拿起画笔示范一下,补上几笔。这些自以为是的评价不但不会让孩子获得进步提高,甚至还会让孩子慢慢变得不再喜欢绘画。这时,就需要家长们能够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在口头上不吝赞美,并进行言之有物的夸奖。并在行动上全力支持,学会使用文件夹、扫描电子版、分享孩子的画作等形式,让孩子获得满满的成就感,都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同时,学会孩子的画不光是来看的,还可以用来说,家长要学会用心倾听孩子画中故事,充满童真童趣的画中故事真的是美妙绝伦呢!

让孩子在艺术滋养中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潜移默化的熏陶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作为家长,要注重打造家庭美育课堂,让孩子感到画画和吃饭、玩玩具一样自然,给孩子最美的熏陶,激发孩子创作和表达的欲望。家长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画画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梳理“画画就是玩”一起和孩子做个印章画、毛线画,手工扎染蓝嗮画,来一次亲近自然的远足,让孩子自由地表达个性和自我的想法,全方位调动感官,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到了需要“养眼”的时候,大师的艺术滋养就成了训练孩子“美感”的必须,慢慢的,你也可以利用绘本,让孩子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常客等方式让孩子上好艺术课。当然,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画材更是必不可少,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画笔宣泄于画纸之上,让自己的笔尖流淌出无穷无尽的画面,才能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孩子的画从来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外界的感受,类似于文字而又超乎于文字。孩子眼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悄悄变化着,他们的画就是我们透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无比有趣且耐人寻味。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好这种有趣美好的东西呢?《美育从培养孩子画画开始》这本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零艺术基础的父母做了很好的阐述。

儿童的美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像一朵花儿,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慢慢成长。《美育从培养孩子画画开始》一书,一定会引领你为孩子埋下“美”的种子。

“玩转” 绘画启蒙,零艺术基础父母也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