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当前中国疫情暂时稳定,但国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对国内宏观经济造成二次冲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疫情冲击之下,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是头等大事。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共同发力保障企业的资金链,尤其是受较大影响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

防止中小企业“倒闭潮”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刘尚希表示,目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已受到严重冲击,尽管已开始复工复产,但经济循环仍然不畅。国内疫情影响尚未消退,国际疫情影响又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叠冲击,外贸订单、零部件、原材料等方面都受严重影响。

基于此种情况,一段时间内,国内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进出口依赖型企业必然会面临产品订单骤降、供应链收缩、产业链中断的发展危机。处理不好或应对措施不精准,都有可能最终因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周转枯竭而歇业倒闭。

为此,要持续出台落实金融利好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推动非上市企业发行融资债券以及施行企业自动续贷等举措,保证市场货币量投放充足、流动性强,不断为企业“活下来”造血输血。

要推进国内市场更加循环完善,加快研发科技型企业生产急需的“卡脖子”进口产品,大力激活出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国内市场供给量,力求以画好国内市场的“闭环曲线”,打通企业生存发展的痛点堵点。

要助力转移企业产能,立足境外抗击疫情的急需点和国内以及部分疫情形势向好国家的消费市场旺盛点,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等措施,推动企业及时改变投资领域,转变发展方向,以变应变,变中寻机,抓好生产产能转移。

要稳就业、稳民生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大多现金流不够充裕,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加之疫情导致的限制开工、订单下降、供应链中断等突发利空影响,极有可能引发度日维艰的生存危机。有些可能是资金问题,有些可能是工人复工率不理想,有些涉及到外贸的企业因为特殊时期外贸订单受到影响等等。

有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超过80%以上的就业率。因此,目前保证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就是保证国内就业率的稳定。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国家不论是通过金融手段,还是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相关部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刘尚希表示,城市失业人口能领取失业保险补贴,2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则没有。“农民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大大减少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困户的增加,政府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也要组织他们学习,增强劳动技能。”

刘尚希认为,保障失业人群生活,除发失业保障金外,还要对这部分人加强培训。“平时工作忙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政府应当鼓励社会组织、企业、职业学校等加大线上线下培训力度,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基础。预算应当向这方面有所倾斜。”

要在坚持落实企业普惠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持续调研掌握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生存发展遇到的棘手难题,并注重特事特办、专事专办,积极研究落实针对性硬核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小微企业存续下来,渡过疫情时艰。

要鼓励支持以创业促就业,突出信贷、房租、用工以及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激励,进一步健全创业技能、创业思维等培训体系,拓展受训普及面,大力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要在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中寻找就业突破口,力求在高速铁路、5G、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确保在稳经济、稳预期的同时稳就业、稳民生。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中国企业报独家首发:

宋志平,讲述人生和做企业的三个基点——学习、创新、责任。

共3.5万字,十次连载。

敬请持续关注。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关于开展“全国企业防疫攻坚战优秀故事展播”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全国企业防疫法律知识竞赛的通知

·关于开展“全国防疫攻坚战最佳惠企金融机构”评选的通知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企业抗疫复产典型事迹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的新指示新要求,更好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推出《企业抗疫复产典型事迹》专栏,系列宣传报道抗疫复产中企业和企业家的突出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优秀事迹,展现他们的决心与勇气、作为与担当。

「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

本文系《中国企业报》综合报道。编辑: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原著版权,如您对我们的文章存在异议,欢迎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

在这个时代,我们以传播信息、分享知识为已任。

微信关注中国企业报公号:zgqybnews,关于财经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