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要完成自己的“互聯網+”

【90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是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互聯網影響的世界裡的第一代人。不能理解互聯網對90後的意義,也就不可能理解是什麼形成了現在的90後,以及90後未來的可能性在哪裡。】

眾所周知,互聯網引領著世界新一輪的變革,但是這場變革在中國顯得更為突出。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中寫道:“當互聯網這個幽靈從美國東海岸的實驗室裡躥將出來,攪亂整個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時,已經初步完成了體制和觀念轉軌、特別是形成了一定得民間資本力量的中國正好踩在了這個轉型點上。很難想象,如果中國的經濟改革再遲十年,或互聯網的浪潮提前十年到來,中國的今天和未來將會是一番怎樣的格局。”

現在我們暫不考慮互聯網行業,2014年世界市值最高的IT企業有微軟、蘋果、甲骨文、IBM、三星、思科、英特爾、高通等,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即便考慮尚未上市的華為,中國與美國也相差甚遠),而在2014年世界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佔了11家,中國僅次於美國佔了6席,中國是唯一能夠在互聯網領域和美國媲美的國家。

2014年中國福布斯富豪榜,互聯網出身的馬雲、李彥宏、馬化騰包攬前三,前十名中互聯網行業獨佔五席。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互聯網企業對於中國的意義,中國互聯網幾乎集中了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即便放眼世界,中國互聯網企業也堪稱一流。而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0後,從一開始就生活在這樣的互聯網世界裡,從一開始就接受著世界一流企業帶來的影響,這是中國以往任何一代人都不曾有過的經歷。

90後的生活在不可複製的安逸生活中。在宏觀上,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中國近兩百年來發展最為快速、經濟最為繁榮、社會最為平和的30多年,在微觀上,計劃生育下的獨生子女在家裡百般寵愛,在擴招後的大學裡學習,其大學生活相當輕鬆,這使得大多數90後很長時間內不用面對生活的壓力,於是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在互聯網的世界裡。

因此,90後深受互聯網營造的多元開放、公平平等的環境影響。儘管如今中國互聯網上仍有諸多限制,但相對而言,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暢所欲言,與以往從電視、報紙雜誌上被動的接受各類官方宣傳相比,在微信微博上我們可以主動獲取各類信息,且其內容要更多元豐富。並且在互聯網上一切顯得平等了,我們都有相同的話語權,沒有你比我更優越,有的只是你比我更優秀,在一個公平的互聯網機制裡,我們按照遊戲規則表達自己,只要不違背法律,沒有人能阻止我玩微信抖音,就算卑賤如我照樣可以作為粉絲和李易峰楊洋在微博上互動。因此,深受互聯網影響的90後的特徵是思想開放多元化,追求公平與平等,這在一個兩千多年來專制集權而注重等級的儒家社會里,觀念意識超前的90後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由於長時間的無處不在的接受互聯網,包括我在內的90後會陷入一種可能錯誤的判斷,會覺得互聯網、互聯網+無所不能,陷入這種錯誤判斷的原因是90後都是互聯網受益者且是最大的受益者,例如我們可以用互聯網作著幾乎所有的事情,我們可以用微信交流溝通,用淘寶購物,用餓了麼點餐,用愛奇藝看電視,用去哪兒旅遊,用滴滴快的打車……但是中國有14億人口,真正深度又頻繁的互聯網用戶不可能佔到一半以上。另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獲得的信息還不完全是互聯網化的信息。

2014年中國互聯網經濟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美國和德國,達到的4.4%以上。但也就是4.4%而已,中國還有95%以上不是互聯網。當90後步入社會的時候,一定會驚異這個世界跟所接觸互聯網的落差,例如找工作時,大多數90後會對這些企業公司看不上眼。這是必然的,90後一直以來接觸的可是阿里巴巴的淘寶,新浪的微博,騰訊的微信,京東商城,滴滴快的,小米美團360,這些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之前提到過2014年福布斯富豪榜互聯網企業家獨佔五席),在世界範圍內都絕對是一流的(中國是唯一能夠在互聯網行業與美國匹敵的國家),是中國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企業,現在要面對的是聽都沒聽過的幾十人的小企業小單位,而這將是自己今後的工作與生活,無論如何都難以很快適應過來。

在安逸的大學,90後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世界一流的互聯網企業營造的虛擬的互聯網世界裡享樂,步入社會後很大一部分時間要面對艱辛的現實工作;在互聯網上接觸的是世界上最為時新的事物,在生活中面對的是完全不上檔次的工作;在互聯網上一切顯得公平平等而開放,各類新鮮事物變化應接不暇,在工作中要面對的是這個仍然有傳統等級思想,不公平等各類現實的規則,並且一切看起來都單調而一成不變。在這樣的落差中90後必然難以適應。

那怎麼辦呢?

那就完成自己的“互聯網+”。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互聯網+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理由很簡單,互聯網是虛擬經濟,其不可能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就像金融股市也不可能脫離實體企業一樣,互聯網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要向下延伸,由互聯網延伸到其他行業,從而實現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在“O2O”領域,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改變著傳統出行方式,美團的團購、餓了麼訂餐改變了我們傳統就餐方式,就連原來純粹的BAT也開始延伸到其他行業,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影業進軍娛樂業,阿里健康開始佈局移動醫療,餘額寶等拉開了互聯網金融的序幕,還有收購大潤發銀泰廣泛佈局的新零售……

既然互聯網企業面對發展不得不實行互聯網+,一直生活在互聯網世界裡的90後應該也必須順應而實現自己的互聯網+。

沒有哪一代人像90後對互聯網這般熟悉,但想想我們用互聯網做了些什麼呢?追劇玩LOL打遊戲,微博抖音微信,是90後造就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是90後造就了世界一流的互聯網企業,做出了這些傑出貢獻的我們卻說不出利用互聯網對自己產生了什麼價值。

互聯網是個工具,沒有利弊與對錯,就像核能夠製作成原子彈也能夠建成核能發電站,互聯網能夠讓我們接觸到像LOL這樣風靡世界的頂級遊戲,也能夠讓我們接觸到哈弗大學的公開課,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和利用互聯網。

由前所述,互聯網營造了中國最為“成熟”的經濟文化“特區”,但是其畢竟是虛擬世界,同時整個中國大部分領域還是互聯網無法觸及的,過於投入到互聯網導致90後與現實脫節,難以融入這個社會的發展步調。因此90後應該做到兩點1.有意識的利用互聯網提升自己而不僅僅是用互聯網來消費與娛樂2.把重心移向現實,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互聯網來改變自己生活的現實,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實現互聯網+。

當今中國,沒有哪一代人像90後對互聯網如此瞭解,在互聯網方面沒有哪一代人像90後這樣優秀,然而我們沒有把對互聯網的認識轉化為生產力,沒有實現互聯網+,把我們在互聯網上接受的運用於傳統的現實社會。

但是這個過程會困難而漫長~

我想,正因為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所以才有無限的可能性。每一代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時代特徵,都有其不能複製的優勢與侷限,90後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其對互聯網的認知超越之前任何一代人,互聯網是90後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利用互聯網是是90後自我突破的最主要路徑。前面是荒原,路要由自己開拓。

我知道90後自身也有許多問題,社會上對90後的批評與抨擊也不無道理,但我始終相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不斷向上發展,中國企業越辦越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認為90後會比70後80後要差呢?

我堅信,既然中國互聯網能夠造就世界第一流的企業,也一定能夠造就世界第一流的人才,90後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優秀的一代人。

2019年,最年輕的90後也成年了,最大的90後快“奔三”了,我們相信,走上職場的90後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90後要完成自己的“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