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村,我回来了

康乐村,我回来了

返工,开工,招工。

在大小企业密布的珠三角,制造业的马达已然开启,但想一切都恢复到往常,还需要时间。

广州市的海珠区拥有着绵密发达的制衣产业,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辅料市场—中大布匹市场,在这个传统的服装布匹集散地周围,规模不等的制衣工厂都藏在城中村里。

大塘村、康乐村、鹭江村……这里地租便宜,生意便利,容纳着五湖四海的营生者。曾经鲜少为人所知的是,在这里做服装生意的很多都是湖北人,坊间流传数据是,湖北籍人员的比例占到90%。

“这里都是湖北人,你怕不怕?”王国平问。

他是一家小型制衣厂的老板,采访时,还在忙着将一名员工领着进村。村里每天都有陆续回来的外地人,他们要在村口的检查岗接受检查,然后在房东或者老板的带领下领着进村。检查范围包括他们的行动轨迹、通行证办理还有拍照登记,一系列流程耗时不短,等待检查的人排起了长队。

王国平的员工大多来自湖北应城,高铁尚未开通,如今返穗的十多个人都是他用小轿车一车一车给拉回来的,“我自己来回跑了三趟,还请了专车把人送回来”。他的制衣厂里,第一批回来的员工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就能开工”。

但不是所有的经营者都有这么好的运气。贴海报的朱大爷说,招工的海报比以前少了,多出来的反而是厂房转让的信息—租厂房的外地人回来后,房东一般会要求先把前两个月的场租清缴,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空荡荡的厂房所额外带来的支出,只能从此转让。

鹭江村里,经营着小型制衣作坊的老板娘说,现在除了老板到位,工人都还没到位。可是生意不等人,皮衣的原料刚到厂,客户就催着要成品了,她只能在抖音上招人。着急的时候,还会有负责人把样品拿到外面的街道上,找工作的人从样品的工艺来判断自己能不能接这活儿,如果可以的话,一段临时的雇佣就开始了。

城中村藏着的经济映像,因为疫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许所有人都觉得,往日那个无比平淡的日常尤为让人怀念。

01

3月27日,鹭江村,返穗人员在村口排起了长队,等待进村检查。

康乐村,我回来了

02

3月16日,凤阳街道旧凤凰社区,人们凭身份证、健康码进入社区。

康乐村,我回来了

03

3月16日,鹭江村,返穗人员在岗亭外等候房东领进村。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18日,大塘村,刚放下行李的返穗人员在房东(左)的带领下办理临时通行证。

康乐村,我回来了

04

3月30日,大塘村,朱大爷(左)负责贴海报已有数年,他说招工的海报比以前少了,多出来的反而是厂房转让的信息。

康乐村,我回来了

色彩丰富的海报墙,厂房转让广告“站C位”。

康乐村,我回来了

05

3月16日,广州国际轻纺城,午休的商客。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16日,广州国际轻纺城,值班的保安。

康乐村,我回来了

06

3月16日,人们透过栅栏购买午餐。受疫情影响,康乐村周边的轻纺城都实施了围蔽式管理。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16日,中大九州轻纺广场,栅栏分隔了街道两边的店铺。

康乐村,我回来了

街上略显冷清,一名男子扛着布匹走过。

康乐村,我回来了

07

3月18日,大塘村,妇女把样品拿到街道上,找零工的人从样品的工艺来判断自己能不能接这活儿。

康乐村,我回来了

08

3月30日,中大九州轻纺广场,等待招工的厂商。

康乐村,我回来了

09

3月16日,男子驾车在城中村小巷中穿梭,地面上堆放了待转运的货物。电动车是康乐村一带最常见的运输工具,几乎人手一辆。布匹衣物往车上一放,油门一响,货物就可送到对方手中。

康乐村,我回来了

10

3月27日,鹭江村,制衣厂的员工正在给工友们缝制新枕头。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27日,鹭江西街,巷子里的档口还没有重新营业的迹象。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27日,疫情期间鹭江球场暂停使用。这里曾是中大布匹市场周边最热闹的地点之一,每天都有大量店家在球场上招收员工。

康乐村,我回来了

3月27日,鹭江村,经营一家小型制衣厂的王国平夫妇在厂里午休。工厂已有十余名员工到岗,闲置两个月的机器次日即可再次运作。

康乐村,我回来了


图片|南风窗记者 郭嘉亮

文字|南风窗高级记者 黄靖芳

排版|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