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課標】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概述漢字、繪畫的起源及演變過程,瞭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瞭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瞭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

一、中國古代的科技(四大發明)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1)重人倫社會,輕自然,地位低;(2)重實用、經驗,缺理論探索概括、實驗;(3)重收集整理資料,總結經驗,缺乏創新;(4)側重於農業相關領域。

2、古代中國科技長期領先的原因:(1)根本保障: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農耕經濟發達。(2)政府為鞏固統治而重視與農業相關的科技。(3)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對外交往的促進。(4)主觀因素:科學家的個人努力。

3、明清時期中國科技發展落後(走向衰落,未能發展為近代科技)的原因:

(1)根本:自然經濟佔主導;(2)重農抑商、閉關政策;(3)君主專制、文化專制、以儒學主的教育制度;(4)科技的自身特點。

二、中國古代的藝術

1、漢字形體(字體)的演變與幾種常見的書法字體:

“圖畫文字”(原始社會) →甲骨文(商朝,成熟文字,形成完整的漢字體系)、金文(鐘鼎文)→大篆→小篆(秦朝)→隸書(成熟盛行於漢,習稱漢隸)→楷書(真書、正書)、行書、草書。

漢字演變的趨勢:由繁到簡;逐步規範化、穩定化。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2、中國畫(國畫):

(1)分類:①按內容或題材,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風俗畫(以人物故事和社會風俗為主題)、年畫等。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意境是其靈魂,不拘泥於客觀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寫。②按技法,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含文人畫)。

(2)文人畫(士大夫畫,是一種寫意畫,大多為山水畫、花鳥畫。唐代王維是文人畫鼻祖)的特點:強調個性(個人情感)表現,借物抒情寫意傳神(“得意忘形”),融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為一體,“畫中有詩”.

3、京劇(皮黃)的形成與特點:

(1)形成:以徽戲、漢戲為基礎,融合其他劇種而形成。乾嘉年間逐漸形成,同光

年間走向成熟。

(2)特點: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用管絃樂器、打擊樂器伴奏;將唱、念、做、打結合,多采用虛擬性動作;音樂屬板腔體,唱腔有二黃、西皮;角色行當有生、旦、淨、醜,各個行當都有一定的譜式(“臉譜化”)。

(3)地位:較全面、集中體現中國戲曲的精華,是國劇,是中國最主要、影響最廣泛的劇種。

三、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主流形式的變遷)

1、先秦的詩歌:(1)《詩經》:孔子編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300多首詩歌。以現實主義為創作風格,分(民歌。是精粹)、雅、頌三部分,以四言為主,間以雜言。

(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

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句子靈活,形式自由,易於表達情感。代表作《離騷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

2、漢賦:半詩半文,講究排比,散文、韻文並用;漢武帝時氣勢恢弘、詞藻華美,主要反映上層社會的生活情況。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

3、唐詩(古代詩歌黃金時代):格律詩為主,句式齊整,格律工整,對仗押韻。(1)“詩仙”李白:浪漫主義,體現盛唐氣象。《早發白帝城》《蜀道難》。(2)“詩聖”杜甫:現實主義。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三吏”“三別”。其詩有強烈憂患意識、人道主義色彩。

4、宋詞:句式長短不齊(更自由),節奏感強,便於抒發感情,能和樂歌唱,貼近市民生活,風格多樣。(1)婉約派:柳永,李清照。(2)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5、元曲(世俗文學):由元散曲、元雜劇(北曲、北雜劇)組成。直抒胸臆,雅俗共賞,抒情敘事兼長。關漢卿《竇娥冤》。

6、明清小說(世俗文學):題材多樣,表現手法豐富。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浪漫主義)、曹雪芹《紅樓夢》(現實主義。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亡,鞭撻封建禮教)。

7、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在當時興盛的原因: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中國古典文學發展趨勢:高雅、貴族化→通俗、平民化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文化是經濟、政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文化會對經濟、政治會產生重大影響。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9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