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肯稱帝?這裡面藏著他的大智慧。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肯稱帝?這裡面藏著他的大智慧。

說起東漢末年的天下動亂,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曹操,他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統一了北方,官至丞相,封魏王,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同時,他也據匈奴於千里之外,建立屯田制,使人民的生活趨於安定。

可以說,曹操的一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功偉績,是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可是我們在回顧曹操這一生的時候。不禁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了宏圖霸業,可是為什麼至死都沒有稱帝呢?曹操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曹操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憑藉著對權謀和人才的妙用,在東漢末年的董卓叛亂中首倡義兵,隊伍日益發展壯大。終於取得了北方統一的偉業。被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知天命之年達到了權利的巔峰。若是再進一步便是稱帝建國,可他最終也沒有這樣做,究其原因,大致有一下幾個方面: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肯稱帝?這裡面藏著他的大智慧。

曹操劇照

其一,曹操不願意背亂臣賊子的罵名。當時,雖說漢室衰微,豪強並起,可人們心中的綱常倫理、忠孝禮儀尚在,漢朝四百年基業的餘威以及對人們的影響尚在。整體上仍舊是人心向漢的局面,一時難有改變,而曹操本人原本亦是漢臣,雖有雄才大略,但仍舊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正因如此,曹操在征伐的過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之名出師平亂,一直以忠心輔佐漢室的“賢能將相”自居。與篡權奪位的“奸佞小人”相區別,也因此,曹操贏得了大批忠於漢室,願意效忠漢室的人才。

可曹操若是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那他必然會淪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難逃世人的責罵和唾棄,也會是自己的陣營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由此,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下,曹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落得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肯稱帝?這裡面藏著他的大智慧。

曹操劇照

其二,曹操處於對時局的判斷不敢貿然稱帝。當時,曹操雖說牢牢掌握著漢室,但他的勢力範圍畢竟仍侷限於北方,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政權虎視眈眈。他們也絕非等閒之輩,如果曹操貿然稱帝勢必引起孫權、劉備政權的強烈反對。從而是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那時,孫權劉備結盟,集合天下英雄豪傑,便能夠以討伐亂臣賊子之名對他發起猛烈進攻。他雖然傭兵百萬,謀士眾多。但業已取得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便會瞬間土崩瓦解。陷入政治以及道德上的被動。

古人打仗向來講究師出有名,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可如果被扣上亂臣賊子的帽子與天下豪傑對抗,戰局勢必對自己不利。甚至到最後會落得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作為政治家的曹操當然不會貿然行動,不會貪圖一時痛快而使自己的霸業毀於一旦,顯然。這主要是曹操從政治上的考量。

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至死都不肯稱帝?這裡面藏著他的大智慧。

曹操劇照

其三,曹操注重實權而非虛名。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後。在時人眼中仍舊比較卑微,因此,曹操為人處世最重實際,不講究虛名。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之中,曹操也正是憑藉著這一點才一步步發展壯大。而且。這也是他能夠戰勝四世三公的袁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曹操的心裡,實權和虛名孰輕孰重他再清楚不過了。

這時,曹操官拜丞相,封魏王,天子詔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員任命由他授意,他雖無帝王之名卻有帝王之實。皇帝的名號對曹操來說,並非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而遭落井下石之罪,所以,曹操並不想取漢室而代之,對帝位也並沒有多大的慾望,曹操很清楚,帝王這個虛名對他來說有害無益。

可見,曹操之所以至死都沒有稱帝是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對此,曹操曾直言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意思就是說,如果天意選中了我,那我就當個周文王吧,眾所周知。周文王沒有篡位,而是周武王封的,曹操說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他並無稱帝之心,但他的子孫後代會不會稱帝,就要看天命了。

【品讀歷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