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近日,楊坤炮轟網絡曲《驚雷》,引爆熱點。

楊坤說:“《驚雷》這首歌我那天聽了一下,我聽到這首歌真的是給了我一個驚雷,這誰唱的,我好奇怪啊,真是一聲驚雷把我劈醒了,這要歌沒歌、要旋律沒旋律、要節奏沒節奏、要律動沒律動,就給你一驚雷就給你劈那了,神馬東西”。

楊坤向來性格直爽,直言不諱。他鄙視《驚雷》,把《驚雷》貶的一文不值。由此招來《驚雷》原唱的回應,《驚雷》原唱稱他的歌比楊坤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楊坤

在兩個人隔空互懟的時候,很多網友也不閒著,有人支持楊坤的觀點,有人表達對《驚雷》的喜好,大家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

經過這麼多年網絡語境的洗腦,大多數人的情商指數肯定提升了不少,明白世間的人“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人們愛其所好,沒有必要強求別人和自己的愛好一樣,甚至為此而相互指責。

與人為善,寬容以待,尊敬他人,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延伸開來,人不應該有尊貴卑賤之念,但不代表文化藝術不能沒有高低雅俗之分。

回到《驚雷》這事情上,楊坤口無遮攔說出“神馬東西”的時候,其不尊重他人和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確實令人難以接受。但原唱稱《驚雷》比楊坤的任何一首歌都要火,也不能說明《驚雷》表現的藝術性就成正比地高大,哪怕它的傳唱廣度真的是這樣。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如《生日快樂》這首生日歌,人們過生日時,都會唱說幾句,但不能證明它具備了較高的藝術品質。

我們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少,共同表現出了優雅與庸俗,專業與非專業,通透與糊塗等特點。

例一:京劇和二人轉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元素豐富多樣,影響力遍及全國。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京劇

二人轉,則是一種滑稽通俗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情節簡單,甚至還略有點庸俗。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二人轉

簡單來說,京劇是沉悶式的優雅,二人轉是鬧騰式的庸俗。不管如何,二者都有為數不少的受眾,也沒有必要去擠兌對方。

在曲藝雅俗共賞之間,郭德綱的德雲社找到了一條平衡路線,讓不同口味的人都喜歡聽上幾段。這是一個較為靈活的變通之道。我們會發現,上、中、下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例二:歌唱家與歌手

前段時間,“歌唱家”蔣大為在某節目中批評農民歌手,暗指“大衣哥”朱之文連藝術家的邊都不沾,就是個農民。這個節目一經播出,就在網絡上引發了很大爭議。

很多人認為,蔣大為看不起農民,貶低農民身份的歌手。這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反而顯得他沒有一點藝術家的情懷,一個沒有藝術情懷的人,歌唱功底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一名歌手。據此理解,蔣大為就算登上了大雅之堂,也談不上是藝術家,更配不上歌唱家的稱號。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大衣哥

歷史學家許倬雲在抗戰時期,曾隨家在中國各地流浪,身處其中並目睹了農村真實景象。許多年之後,他一直懷念那些農民,稱我們抗戰八年,是靠農村支撐起來的。

那時候許多人從前線往內陸撤,或者從城市撤到後邊農村。接納難民,農村人一句閒話也不說,糧食拿出來一起吃,沒有吃了就大家一起餓,不曾發生農村人欺負外來者。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農民支援

農民歌唱家也好,農民歌手也罷,蔣大為真沒有必要貶低農民,看似贏在面子,實際輸了裡子。畢竟,德為本,術為末。

例三:學者與讀者

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女子身穿旗袍在屏幕前對稿誦讀《道德經》,並在後面附加幾句解釋。底部好多留言是“這小姐姐好看”之類的,言外之意,有些人聽《道德經》是因喜歡女子在先。

就算這位女子解讀的《道德經》不合本義,“道眼”對這種方便之門也不方便說什麼,畢竟弘道的方式多樣。

同樣在短視頻平臺,一位男老師也在講解《道德經》。明顯地,這位老師知識淵博,理解通透,其解讀《道德經》很有深度。但是,相比之下,他的受眾卻不多,其粉絲數也遠遠不及那些放幾張靚麗美人圖的賬號。

楊坤鄙視《驚雷》引發雅俗相爭,你會支持誰呢

美人圖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因為人的習性不同,喜好不同,認知不同,就算出現了相同的機緣,也會有不一樣的選擇。這裡面沒有過多對與錯的評價,畢竟深思遠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會馬上給人帶來感官刺激和感性喜悅。

因為,有人傾向及時行樂,有人則願意謀定思遠。價值取向不同,行為方式也必然不同,在尊重人性之下,人們的喜好沒有貴賤之分。只要受人們喜歡,給了人們歡樂,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歡迎朋友們發表更多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