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黑、白、綠?這幾種顏色的嬰兒便便需警惕!

嬰幼兒的便便如同一張晴雨表,可以反映出寶寶的健康異常狀況。因此,寶爸寶媽們應及時觀察寶寶的大便情況以獲取健康信息。寶寶的健康是綠燈OR紅燈,哪種顏色的寶寶便便需警惕?小馨姐為大家整理了“觀大便知健康”攻略,建議收藏。


胎便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內,會排出棕褐色或墨綠色粘稠大便,俗稱胎便。胎便總量約100-200克,胎便中含有胎兒時期腸粘液腺分泌物,脫落的上皮細胞,毳毛,皮脂,膽色素等。如果新生兒出生24小時尚無大便排出,應詳細檢查有無肛門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過渡大便

新生兒出生2-4天后,寶寶的大便顏色慢慢由墨綠色變到黃綠色,這種大便叫做“過渡大便”,表明寶寶已經開始消化最早吃到的母乳或配方奶,寶寶的腸道功能能運轉正常。

純母乳餵養、人工餵養、混合餵養的寶寶 ,便便有何不同?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

便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粘稠度均勻,如藥膏狀,有酸味而不臭;糞便中偶然含有少量奶瓣,或稍稀薄一些,略帶綠色,屬正常。如果便便是深綠色粘液狀,大多是母乳不足的表現,說明寶寶處於半飢餓的狀態,需要增加母乳量。

人工餵養的寶寶:

便便呈土黃或棕黃色,性狀會相對稠厚或者如硬膏,糞便中常混有奶瓣、凝塊,味道相對酸臭。如果奶中加糖較多,則大便柔軟些,便次也會增加。如果發現便便灰色、質地很硬、比較臭,說明食物中蛋白質過多而糖分過少,家長們應給寶寶換奶粉或者改變牛奶和糖的比例。

混合餵養的寶寶:

便便呈黃色或淡褐色,便量較多、柔軟、臭味大。較大的嬰兒,加吃蔬菜後可能有綠便,多吃肉類、動物內臟等,糞便會呈黑褐或黃褐色。


一般來講,只要寶寶精神反應、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沒有解便困難、腹痛、脹氣的情形,媽媽們就不用太過緊張。寶寶排便因人而異,每天排便次數不會完全一致,但排便規律比較重要。

紅、黃、黑、白、綠?這幾種顏色的嬰兒便便需警惕!


寶寶大便異常情況一覽

灰白色便便:便便呈灰白色,同時寶寶的白眼球和皮膚出現黃色,有可能是膽道梗阻或者是膽汁粘稠,甚至可能是肝炎。

黑色便便:可能是胃或者腸道上部出血。如果服用了治療貧血的鐵劑藥物,有可能出現黑色便便。

淡黃色便便:便便呈淡黃色、糊狀、油潤、帶有奶瓣和脂肪小滴、漂在水面上、便量和排便次數都較多,可能是脂肪消化不良。

黃褐色便便:便便呈黃褐色稀水樣、帶有奶瓣、有刺鼻的臭雞蛋味,很可能是蛋白質消化不良。

綠色或黃綠色便便:便便呈綠色或黃綠色,次數多、量少、含膽汁、帶有透明粘液、寶寶有飢餓的表現,大多為奶水不足、飢餓或腹瀉。

紅褐色便便:便便帶有鮮紅色的血絲,可能是便便乾燥,或者是肛門周圍皮膚皺裂。

溫馨提示:
發現寶寶大便異常時,媽媽們應儘快根據飲食等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如果懷疑與健康狀況有關,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就醫檢查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