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護人員成為最美逆行者。


為了讓人們記住救治一線的生動面孔,2月21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李舸帶領攝影團隊奮戰40多天,終於在武漢解封前拍攝完成42000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脫下口罩瞬間的照片。


42000多張照片,是共和國抗擊疫情的國家影像檔案。歷史永遠銘記英雄的面孔。


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李舸作為領隊,帶領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一行(以下簡稱“小分隊”)搭乘高鐵前往武漢。此番逆行、受命出征,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醫務人員拍攝個人肖像。


40多天來,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協助下,目前已為4.2萬餘名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留像,覆蓋98%以上的援鄂白衣天使們。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為天使造像、為戰“疫”存照、為歷史留真。一張張真誠的面龐、一雙雙堅毅的眼睛、一個個動人的瞬間,這些數以萬張、不加修飾的“最美”肖像,不僅是醫護人員們的個人回憶,也是全國上下攜手戰“疫”的真實寫照,亦是新中國歷史上珍貴的影像檔案。


李舸這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新聞人,自稱“經歷過大災大難,也是見過一些生死的人”,但這次跟醫護人員“心貼心的交流”,他說讓自己內心變得脆弱和柔軟了,“我每一天都在流眼淚”。


就讓我們透過李舸在《人民戰 “疫”》特別直播節目中的講述,走近這項中國攝影史上首創、世界攝影史上罕見的重大攝影工程幕後,聽聽抗“疫”鏡頭之外的那些動人故事,感受影像背後的精神傳承與信仰力量。


與60多位同仁“形成合力”為4.2萬餘名“最可愛的人”造像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武漢、湖北的危急時刻,來自全國各地的42000多名醫務人員聞令而動、緊急馳援,為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做出巨大貢獻。


數萬名醫務工作者是抗擊疫情的“最大的功臣”,為這些“最可愛的人”拍攝肖像照,既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光榮使命,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艱鉅挑戰。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中國攝影家協會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成員:李舸、劉宇、柴選、陳黎明(從左到右)


李舸坦言,剛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內心非常忐忑,“因為這個任務是我們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時間緊、任務重,但“僅用半天時間,通過自願報名,就組建了這支小分隊。”


作為一名在人民日報工作20多年的“老資格”,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李舸總是毅然衝向一線,他用自己手中的相機,見證了祖國二十多年來發生的“大喜、大悲、大事件。”這次也不例外。2月20日,由李舸作為領隊,小分隊一行四人,坐上從北京到武漢的高鐵。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2020年2月20日,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報副總編輯柴選、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網絡信息處編輯陳黎明、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從左至右)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張雙雙 攝


疫情肆虐,幾乎每一個逆行前往風暴中心的人,都會被問及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自告奮勇前去?“面對疫情,作為人民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衝上一線是毫無疑問的。”


其實1月底就已請纓的李舸,早準備好隨時出發。讓他“自豪”的是,家人也非常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我們家人這個時候反倒會問,你為什麼不第一時間衝上去,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遇到這樣的事兒,衝上一線是我必須要做的。”


小分隊一行到達武漢當晚,就參加了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召開的工作會議,明確了拍攝任務和要求,之後就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因為工作需要,小分隊從最初的四人,後來又增加了一人,用李舸的話說,五人“並肩戰鬥”。


回憶初到武漢的情況,李舸用“非常危險、非常艱苦”來形容,由於當時全國的防疫物資都不充裕,雖然每天要在醫院裡“泡”十幾個小時,但只有口罩可以佩戴,沒有別的防護設施。“後來有機構幫助解決防護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方法也作了一些調整,所以工作進度還是非常順利的。”


但是,要為這麼多醫務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拍攝,僅靠幾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組和中國文聯指導下,在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支持下,中國攝影家協會小分隊迅速協調組織隊伍,聯合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攝影志願者、河南省赴武漢疫情防控宣傳報道攝影小分隊隊員,以及在湖北採訪報道疫情防控工作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人民畫報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體的攝影記者,組成了一支60多人的攝影團隊。“我們形成合力,共同來做這個事兒。”李舸充滿信心。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迄今40多天的時間,已幾乎為全國所有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都拍攝了個人肖像。能完成這樣一項重大、罕見的攝影工程,讓李舸倍感欣慰,“現在4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的肖像,基本都拍攝完畢了,我們不敢說做到了全覆蓋,但是至少做到了98%至99%,極個別的一些醫務工作者正在補拍。”


這些“最美”的肖像照,也正在全國五萬多個大屏幕上進行展示,李舸不忘表達謝意,“大家都是自願地義務地在參與這項工作,我們感覺內心挺充實,也非常感謝所有的醫務工作者,感謝我們攝影團隊的同事們,大家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完成了。”


恪守兩條拍攝底線“規定動作”外還有“自選動作”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新冠肺炎阻擊戰中,我們的“敵人”很狡猾,它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不管是做新聞採訪,還是近距離拍攝,李舸說,他們都有兩條基本底線,一是堅決不能影響正常的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和診療;二是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安全和正常休息。在李舸看來,“醫務人員在前線已經非常辛苦了,可以說是衝鋒隊、敢死隊,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影響他們,大家都會格外注意。”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3月4日,李舸在火神山醫院ICU採訪拍攝。徐迅 攝


李舸還提及一條自身不能觸碰的底線,作為一名記者,其實也相對是一個活動的傳染源,“因為我們會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採訪,所以我們也要注意個人的保護,如果不嚴格遵照醫院的防護規定,也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這已成為攝影界的“金句”。李舸說,從社區到方艙醫院再到重症監護室,很多攝影師都衝到第一線,就是為了抓住細節、表達情感,“我常常說兩個‘節’,一個是情節,一個是細節,情節就是情感的表達,細節就是影像的表現”。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李舸在醫院清潔區淋浴間旁拍攝。曹旭 攝


長時間、高強度、大壓力的工作,已讓醫護人員倍感疲憊,選擇什麼時候才能保證拍攝順利進行,還能不增加摘下口罩的感染風險呢?李舸透露說,在醫院有兩個拍攝的時間窗口,一個是醫護人員從病房交班出來,吃飯前的空當,吃飯總得摘下口罩。再有一個就是從病區出來後進行消殺,進入淋浴間的前一刻,會把口罩扔到垃圾桶裡。“


這個時間卡得很緊很緊,絕對不能有絲毫大意”,李舸反覆強調,自己計算過,每人大概只有一分鐘左右的拍攝時間,但真正摘下口罩拍攝時可能只有幾秒鐘。為了保證拍攝時候反應夠快而且有的放矢,攝影記者都會提前做好工作預案,“事先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甚至要了解要拍攝的醫療隊有哪些好的新聞線索,或者哪些先進的典型個人。”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3月9日晚10時,武漢洪山方艙醫院休艙前最後一夜,醫護人員在巡夜時與患者道別。李舸攝


除了拍攝肖像這一“規定動作”,李舸還為自己這五個人的小分隊,增加了一個“自選動作”,就是給每名醫護人員錄製一小段視頻。視頻提問很簡單:疫情結束之後,您最想做什麼?或者,您最想對誰說什麼?一個多月拍攝下來,李舸說,很難想象,每次聽到這個樸素的問題,“很多醫護人員的眼淚‘唰’地就下來了,那種真摯的情感,瞬間就迸發出來了。”


李舸認為,在一分鐘的時間,醫護人員之所以會充分釋放個人情感,就是因為“他們沒把我們當做陌生人,也沒有把我們手中的相機、手機當成冰冷的設備,可能就當成了親人或者患者。”


是否接受拍攝,完全尊重醫護人員的個人意願。拍攝影像這種形式,得到了眾多醫務人員的肯定,也是“戰”時的他們非常需要的。


李舸為我們說了一組數據,在援鄂的4萬多名白衣天使中,90後、00後的年輕人有1萬多人,連續多日工作的他們,並沒有太多釋放自己內心情緒和壓力的渠道,“我們提供這麼一個小小的拍攝窗口,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釋放的空間,很多醫護人員說他們非常非常珍惜”,甚至還有人在錄視頻的時候感覺沒準備好,事後還問能不能再補錄一次,因為“還想再說一句話”。


“這一次跟我們以往任何的採訪或者攝影拍攝都不一樣,”在李舸看來,這是心貼心的交流,“我們是真正把對方作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抗疫前線戰士,去進行對話,就是想讓他們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加積極、更加陽光。”


醫患深情觸動人心影像的力量來自精神與信仰


從業二十多年,李舸見證過中國諸多“大事件”。2003年SARS疫情時,他也曾在重症監護室待過十幾天,但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拍攝仍然讓他覺得“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


相比17年前只能跟隨記者的鏡頭到達第一現場,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今天的每個人都能成為時代的記錄者。讓李舸記憶深刻的是,幾乎每一位援鄂醫務工作者的手機裡都保存著自己和患者的合影,這些照片有的來源於同事拍攝,而更多的是來自患者們自己的手機。在親人無法陪伴在身邊的時候,這些患者們與醫護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溫暖的人際關係。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3月4日,一對老年夫婦十分牽掛患病入院的子女,護士們幫他們傳遞親情信息。李舸攝


“讓隔離病房變得有溫度,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帶著這樣的初衷,火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一病區的醫護人員們創建了“家病房”。不僅要治療患者身體的病痛,還要緩解他們心理上的焦慮。“某某床的這個阿姨,某某床的那個爺爺……”


每當接受採訪的醫護人員談起自己牽掛的患者,這種珍貴的情感都會同樣觸動記者們的心絃,“醫護人員主動承擔起作為患者親人的責任,這種互動非常讓我們感動,當醫護人員表達他們與患者之間特別深摯的情感時,我們都會默默的陪著他們流眼淚,每一天都在流眼淚。”李舸如是說。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的消化重症主管護師孔婭婭。李舸攝


疫情期間,醫患之間的這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李舸,他以“你是我最牽掛的人”為主題,為醫護人員拍攝了一組特別的肖像,這組照片也在網上引發熱議。


照片定格的是這樣一個畫面:醫護人員面對鏡頭,翻出手機中為患者診治、送患者出院或者埋首工作的瞬間,利用幾十秒摘下口罩的時間,讓自己毫無遮擋的面容與最牽掛的患者同框。拍的是一短瞬,見證的卻是一段歷史,正如李舸在一篇文中寫道,“有人說,這是新時代醫患關係最理想的樣子。”


載入史冊!42000多張照片,記錄了最美援鄂英雄的面孔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護師吳映霖。李舸攝


為醫護人員拍攝肖像,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一張張照片的背後,傳遞出的是影像的力量。“我們不是為了攝影而攝影,也不是為了出所謂的作品或者是帶著功利的色彩來到武漢的。我們到這來就是要傳承一種精神的力量。”


李舸談起抗日戰爭時期,即將衝上戰場的敢死隊員在明知物資匱乏,相機裡沒有膠捲的情況下,仍然會讓攝影師對著自己按下快門,“要的就是那種精神的力量,要的就是那種信仰的力量。”


李舸認為,攝影最高的境界是表達思想,表達觀點,表達立場和態度。每一位援鄂醫護人員生命中的這一瞬間都定格在了他們的肖像照中。


“看似很普通的肖像,我們的拍攝條件也很簡陋,但是我相信每一幅影像背後一定傳遞了一種精神的力量,也許過了很多年之後,這些年輕的醫護工作者回想起來,

當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曾經做了這麼一件有擔當的事兒,在他們的一生中,這麼一抹亮色會永遠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