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詩: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新詩發展歷程簡述之八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

那裡,永恆的中國!

每日一詩: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新詩發展歷程簡述之八

戴望舒早期是新月派詩人,他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成為新月詩人的經典之作,不但風靡於當時,而且流傳於現在。音調和諧婉轉,畫面迷離悽美,除了語句的排列上與建築美略有差距外,完全合乎音樂美、畫面美的要求。但不久以後,他就脫離了新格律詩的行列,轉而接過了李金髮倡導的象徵主義詩歌的大旗,成為以《現代》月刊為基地的一批詩人的領軍人物,這批人在文學史上被稱為現代派。

每日一詩: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新詩發展歷程簡述之八

戴望舒對新詩的貢獻在於,他用自由詩的形式,對李金髮的象徵詩歌進行了改造,去掉了其內容晦澀,語句乾癟的痼疾,把自由詩的流暢不拘與象徵詩的隱喻沉思結合起來;並且也吸取了格律詩對自由詩過分自由的限制,但同時也摒棄了格律詩過於刻板的“豆腐乾”形式。

這首詩寫於獄中,是戴望舒後期創作的代表作之一。破碎的國土,淪落的山河,將其從過去習慣的個人生活的表達中解放出來,對民族存亡的憂憤和希望,成了詩歌的主題。同時,全詩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用殘損的手掌撫摸大地的意象,給讀者帶來了巨大的視覺衝擊。

每日一詩: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新詩發展歷程簡述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