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在 中筆者說道,戴望舒以一己之力為中國新詩開創了新道路。那麼他的詩歌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成就呢?下面以1929年出版的戴望舒詩集《我底記憶》中的《雨巷》和《我底記憶》為例討論戴望舒在中國新詩史的貢獻。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一、《舊錦囊》輯的《雨巷》

1929年出版的《我底記憶》中《舊錦囊》輯,為戴望舒受國內的格律詩派運動、國外夏多布里昂的消極浪漫派影響下摸索創作收集而成。但這部分詩集的詩歌成就不大,仍處在探索階段,但其詩風業已初見端倪。直到《雨巷》,詩人才完成了這一時期的藝術探索和轉換,《雨巷》也成為名作,讓得戴望舒一度被封為“雨巷詩人”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從西方文學的角度來看,《雨巷》受到了魏爾侖詩歌的影響。影響最大的是詩歌的音樂性。可以將魏爾侖的《木馬》和《雨巷》作對比:《木馬》中頻繁出現的“ou”音和《雨巷》重複的“ang”音。在詩風方面,戴望舒主張“既不隱藏自己,也不表現自己”,因此在詩歌創作上借鑑了前期象徵主義,追求繁複意象和音樂性,排斥理性,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魏爾侖

從中國傳統文學的角度來看,戴望舒有深厚的古典素養,能從古典詩詞中攫取意蘊悠長又清麗的意象去調和“隱藏自己”和“表現自己”,而且所選取的意象也契合詩人鬱悒多思的氣質,如“丁香”這一常被古人用來象徵憂愁情思意象;從中國新詩史發展來說,《雨巷》的確是模仿格律詩,受到格律詩對音律美追求的影響,但卻比格律詩派的詩歌顯得輕快、和諧、流麗和含蓄蘊藉。詩人反覆使用同韻,如悠長、彷徨、雨巷、姑娘等,這樣就造成了迴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詩人還運用頂針、復沓和重複語句的手法,加強了情緒的渲染,表現了詩人的彷徨和理想幻滅心境(也是當時文壇對當時黑暗政治的理想破滅的悲觀情緒)。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國民黨時期的黑暗政治

二、《雨巷》的不足之處

但是,戴望舒在創作完《雨巷》之後不久對這種文學創作進行否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理由便是這首詩的節奏感的確太強,太密集的韻腳反而沖淡了《雨巷》朦朧的意境,就像於寂寥無人的幽林中忽聞戰鼓聲;其次直白淺露的流露情感的形容詞過多,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與“既不隱藏自己,也不表現自己”的創作理念相悖。

戴望舒作出一番反思後提出了新的詩論:“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韻和整齊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或使詩情成為畸形的”。

三、《我底記憶》對《雨巷》的超越

如果說《雨巷》是戴望舒上乘新月派的格律詩,那麼《我底記憶》便是對新月派的反動、下啟現代派的、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現代主義詩歌。

《我底記憶》在創作風格有了巨大的轉變。戴望舒不再像《雨巷》斤斤計較於中國古典詩歌的平仄節奏,不再倚重詩的韻律,而在詩歌的情緒上。那麼詩人又是如何控制詩歌的情緒節奏呢?古今中外,詩歌無非便是意象和聲律的追求,倘若對節奏的追求弱化了,那麼對意象的追求變增強了。因此,要控制詩歌的情緒節奏,就要倚仗意象。在《我底記憶》中,詩人就運用了並列式的意象,將反映一個主題的多種意象羅列出來。

詩歌的情感不再直白淺露,變得節制、冷峻、內斂,趨向“完整、持久的智力活動”的智性,與《雨巷》等殘餘浪漫主義的風格劃清了界限。戴望舒結合艾略特“客觀對應物”和中國古典詩歌託物言情的手法,將詩人的情緒對象化,用對應物取代了情感的表達,也不再用直接表現情緒的形容詞修飾對象,如“燃著的菸捲”“破舊的粉盒”“喝了一半的酒瓶上”等。在取材上也沿用了選取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做法,使得《我底記憶》蘊藉暗合西方象徵主義風格的中國晚唐詩詞之風。詩情的對象化也提升了詩歌的哲理性,不再像《雨巷》一樣淺易、浮泛,而是指向老莊的“物”“我”的關係,物我交融不分,更凸顯詩人的彷徨心境。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四、結語

戴望舒的《雨巷》和《我底記憶》對中國早期的新詩整合各流派之長,做了突破式的改進。講究韻律但又不像後期新月派拘泥於格律;追求意象但又不醉心於自我獨語,反而是用習見的傳統意象通俗而典雅地表現詩歌現代之美,有機融合了法國象徵主義和中國古典詩歌傳統,使得新詩兼顧中西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戴望舒以一己之力為中國新詩在無數的歧途中間找到了一條浩蕩大路。

戴望舒:一己之力為中國現代詩開闢新道路的偉大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