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五加五變”做活扶貧文章

今年以來,涇縣堅持因地制宜、盡銳出戰,積極做實做活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生態扶貧文章,通過“五加五變”譜寫脫貧攻堅新篇章。

  產業+扶貧,“四帶一自”變“四更一增”。該縣充分依託地域產業特色,大力實施“三葉(茶葉、菸葉、菜葉)、二紙(宣紙、書畫紙)、一梳(木梳)”工程,積極提升“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加快推進中國宣紙集團上市步伐,採取“公司+貧困戶”方式,帶動貧困林農發展青檀等宣紙原料種植,共定向培育6.5萬畝青檀基地,受益貧困村20個、貧困戶2585戶。研究出臺《關於茶產業品牌建設推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大力建設“汀溪現代生態茶葉示範區”,興建茶葉9.7萬畝,積極創新“一優先三提高”茶產業帶貧模式,目前,全縣茶產業已帶動貧困戶3550餘戶,人均增收4100元。與此同時,該縣結合鄉村振興,大力實施“三鄉工程”,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制定18條支持措施。

  旅遊+扶貧,“好風景”變好“錢”景。該縣大力實施“全域旅遊、全域脫貧”戰略,努力構建“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精準脫貧”旅遊扶貧新模式,積極實施旅遊扶貧“後備箱”工程,鼓勵旅遊企業免費提供景區攤位幫扶貧困戶銷售土特產品、吸收貧困戶務工。目前該縣共有37家旅遊企業參與,直接幫助1468戶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吸收531戶貧困戶到旅遊企業務工,戶均增收5000多元。此外,該縣還大力實施“萬畝景觀農田”、“百佳攝影點”帶貧行動,鼓勵貧困戶利用土地山林入股等方式建設景觀農田和攝影點。

  電商+扶貧,扶貧“直通車”變脫貧“聚寶盆”。該縣緊緊圍繞“三有一網”點位脫貧模式,將電商扶貧與電子商務進農村、電商振興鄉村提升工程緊密結合,在雲嶺星火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立“扶貧直通車”基地,基地積極實施“三直三通”帶貧模式,通過直接收購貧困戶農產品、直接安排貧困戶就業、直接與貧困戶合作發展產業,暢通貧困戶銷售渠道、暢通信息資源網絡、暢通貧困村發展空間,助推周邊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走上快車道。目前,該基地共帶動貧困村12個,村均年增收7萬元;貧困戶391餘戶,人均增收3000元。

  生態+扶貧,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該縣鼓勵貧困戶實施重點公益林、退耕還林項目,今年以來共完成生態補償扶持到戶項目2651戶、發放縣級專項資金79.33萬元。結合林長制工作,設立676個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其中選聘貧困戶603名,每戶貧困戶年穩定增收7600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縣26家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採取“公司+農戶+股份融資”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竹筍兩用林、茶葉、香菇、中草藥等林下經濟。

  黨建+扶貧,黨員幹部變扶貧能手。該縣在原來向貧困村派駐工作隊的基礎上,又向全縣108個非貧困村派駐工作隊,通過強化舉措,確保選派幫扶幹部“下得去、融得進、幹得好”。該縣財政部門為每個貧困村安排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0萬元,為扶貧工作隊每年安排辦公經費3萬元,為非貧困村每年安排工作經費2萬元,紮實推進選派幫扶“六小”建設,重點解決好選派幫扶幹部生活困難。今年以來,圍繞精準幫扶、項目資金、動態管理、檔案管理等專題,該縣還先後舉辦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專題培訓班、全縣基層幹部脫貧攻堅專題培訓班等5次集中培訓。此外,該縣還嚴格選派幫扶幹部日常管理,定期開展選派幫扶幹部督查,對駐村工作隊暗訪實現全覆蓋,今年以來已對駐村工作不到位的8名選派幹部進行了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