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本身的題材是一個來自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今昔物語》。然而這樣的小故事,在芥川龍之介的手中,卻成了發人深省,超越歷史侷限的作品,在日本創作歷史上留下了如此深度刻畫了人性的瑰寶。

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故事講述的是戰爭年代,一位家將被主人掃地出門,無糧可吃,他正猶豫著是否拿起刀來,成為一個強盜。

之後家將到了一個剛剛發生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換取糧食。

結果發現有一個衣衫斕縷的老婦人正從年輕女子的屍體上拔頭髮。家將衝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

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

家將大悟,既然是為了生存?於是,這位家將成為了強盜,搶走了老太婆的衣服。

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這樣一個簡短的故事實際上蘊含的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對於人性的一種思考,更接近於中國古上古先秦儒家對於“性善”、“性惡”的一種討論。而要剖析其中善惡的轉變,以及芥川龍之介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則要深度剖析文中的意象。

羅生門是日本傳說中的一道門,通往生死,堅固無比,門上有許多象徵死亡的圖像。“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而在日本,羅生門曾經確實存在。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發的歲月裡。羅城門因失於理修,頹敗之後,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而在芥川龍之芥的小說裡,羅生門也承接了一種陰森的內意,代表“人間地獄”。

原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城門的修繕更是無人問津,任其荒廢后,便成了狐狸棲息和盜賊蟄伏之地。久而久之,無主屍體便被遺棄至此,故日落黃昏之際,此處陰森恐怖,無人靠近。”

羅生門即是第一個重要意象。日本傳說中的羅生門通往生死,而芥川龍之介中的羅生門便是屍體與賊寇棲息之處。這裡生死皆有,互相轉換,是帶有著六道輪迴之地的意思。原文中烏鴉集群而來,盤旋聒噪。內裡蘊含之意,便是“吃人”,意旨某種“為了活下來,不擇手段的人。”而這樣的人不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家將嗎?

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家將因為失業即將餓死,在是否做強盜的概念中來回搖擺,即是“善”、“惡”的選擇,也意味著為了活是“不擇手段”還是“堅持正義”。這一刻的家將若是選擇不擇手段,就成為了文中的烏鴉,而如果不選擇這條道路,他之後可能也將成為被烏鴉啄食的對象。

第二個意象則是文中出現了四次的“痤瘡”。之所以將這個小小的痤瘡認為是這篇小說的重要意象,肯定不僅僅是因為它出現過四次。每次痤瘡的出現,其實是伴隨著家將的心理變化。

第一次出現“一顆碩大的痤瘡在右側臉頰冒出頭來,讓他好生心煩。”這個時候,家將因為被掃地出門,即將餓死,在“生死”之間徘徊,並且他還在猶豫是否成為強盜,這是在“善惡”之間徘徊。

第二次出現“樓上射來的光,慘淡地照在他的右臉上,隱約可見其短鬚中紅腫發膿的痤瘡。”這一次,家將本是想在羅生門中過夜,卻意外發現了正在作惡的老嫗。他怒髮衝冠,嫉惡如仇,“若有人再問他是餓死還是當強盜?他會毫不猶豫選擇餓死。”這個時候,痤瘡“隱約可見”,同之前的“碩大”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次出現,家將邊聽老嫗為什麼拔女子屍體的頭髮而引出對罪惡的思考,邊用手捂著痤瘡。家將也面臨著與老嫗同樣的境地,不擇手段地苟活,或者堅守正義得餓死。

第四次出現,家將不再捂住痤瘡,即不再掙扎,他要不擇手段地活下去。於是家將說:“那麼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

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丨《羅生門》-對人性的探索

出現了四次的痤瘡,其實是指家將內心地掙扎——惡,或者說對惡的羞恥心。痤瘡本身不是一種能夠要人命的大病,但用來暗喻“惡”、“羞恥心”,則是神來之筆。

在《羅生門》一文中,未至結尾之前,家將其實並沒有做出選擇,也就是他也在“羅生門”中一直徘徊,一步,走向死亡,一步,走向生存。這樣的設定,一來極大增加了文章的懸疑性和可讀性,二來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對於人性的一種把握,人常常因為生死和善惡搖擺不定,文中的家將正是這樣的人。

芥川龍之介將小說的發生場景設置在羅生門,是有深刻用意的;因為羅生門是京都城內和城外的分界線,它象徵著“善惡”、“生死”。然而是它不是絕對的,生死、善惡,會因為人性變得模糊。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