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孫傳庭兵團在汝州兵敗,傳庭陣亡,大明最後一根擎天柱倒下了。

對於崇禎來說,這是最後一支能指揮得動的大兵團,第二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誓師後東征,三個月就拿下了北京。

看上去簡單,崇禎卻也不會坐以待斃。實際上在這五個多月中,崇禎困獸猶鬥,還是拿出了不少措施來試圖遏制李自成的勢頭。


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後人不少以為崇禎坐困北京一籌莫展,這當然不符合常理,17年皇帝不是白做的,當真半點措施沒有,這個皇帝17個月也當不了。

令官員助餉、召天下兵勤王、親送李建泰出征、著手準備南遷,幾個月時間裡,崇禎這些都做了,最後結果不用多說自然是失敗了,原因很複雜,這裡不多討論。

具體到孫傳庭殉國後,崇禎反應也很快,他迅速下令刻了一枚“蕩寇將軍”印,給誰呢?給孫傳庭的部下白廣恩。

“蕩寇將軍”印有多大分量,其實很重。

在明朝,將軍印不是隨便給的,將軍之上加以名號,屬於難得的榮典,一般只給功勳戰將,比如正統年間名將楊洪掛鎮朔將軍印出鎮宣府、王驥佩平蠻將軍印遠征麓川。

到了明末這個時期,僅有一位將領被賜將軍印,這就是左良玉,他在崇禎十三年被授“平賊將軍”。

左良玉是什麼分量,他在明末是首屈一指的重鎮,手下兵力多過孫傳庭,坐鎮武昌,牽一髮而動全身。當然在最後幾年,左良玉已出現擁兵自重苗頭,無論是孫傳庭還是崇禎,都已經難以直接指揮他了。

白廣恩何許人也,《明史》中無傳,只在他人傳記中出現,雖也身居總兵高位,終究是流賊出身,孫傳庭愛其驍勇,才讓他統領火車營要職。但汝州之戰,正是白廣恩的火車營首先招架不住,高喊:師敗已!引發明軍崩潰,此後廣恩又因私怨不救高傑,如果追究罪責,白廣恩至少該革職下獄。


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白廣恩顯然無法與左良玉相提並論,崇禎為什麼要把不可輕以與人的朝廷名器賜給一個敗軍之將,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為崇禎已經慌了手腳。

到了崇禎最後幾年,朝廷威信幾乎掃地,崇禎十三年,朱由檢可以處死“剿賊無功”的總理熊文燦,還可以把諱敗為勝、殺良冒功的左良玉貶官三級。然而沒多久,崇禎就意識到不妥,殺熊文燦不要緊,他只是個空頭司令,貶斥左良玉帶來的後果則難以預料,於是趕緊再加以籠絡,賜予平賊將軍印。

到了崇禎十六年,朱由檢連追責白廣恩的勇氣也沒有了,他只能指望白廣恩能收集孫傳庭敗兵,重整旗鼓,成為朝廷藩屏。

確實,傳庭雖亡,餘部還有不少,白廣恩、高傑、陳永福等素稱悍將,如果能收攏殘部還有一定實力。

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孫傳庭敗陣消息傳到北京,崇禎迅速下令封授白廣恩並鑄成印信,但印信制鑄總要時間,白廣恩的動作比崇禎更快。就在當月,白廣恩在固原投降了李自成,兩人握手共飲,白被封為桃源伯。

這枚罕見的印信自然就沒能送到白廣恩手中,可能是落到了白廣恩在北京的親屬或部下手裡。幾個月後,北京三度易主,由明到順再到清,這方印信的保存者又逃到南都。


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等到清兵南下,弘光朝又倉皇逃竄,兵荒馬亂之際,這方前朝印信已成無用之物,攜帶不便又不安全,於是被丟棄了事。

1964年,蕩寇將軍印在南京玉帶河底淤泥中被發現,玉帶河正是當年留都南京的御河。

此印為銀質,伏虎紐,方形,縱橫10.4、全高7.5釐米,重3.2公斤,與明代規定的將軍印信的規格完全相符。

印文鑄“蕩寇將軍印”柳葉篆文一行五字。印上方左側刻陰文楷書“崇禎拾陸年拾月日禮部造”,印左邊緣刻陰文楷書“崇字捌百柒拾號”。

孫傳庭覆滅後崇禎有多驚慌,1964年南京發現一枚將軍印說明問題

蕩寇將軍現藏南京博物院,成為當時天下大亂的一個歷史見證。


對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小院的專欄《明末風雲》,正是講述的這段真實的歷史,人情冷暖,爾虞我詐,在這個時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