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一代帝王之死,仅在正史中留下寥寥几个人字。是无话可说,还是有难言之隐?顺治与董鄂妃轰轰烈烈的爱情,以董鄂妃之死而告终,顺治帝在最后一刻,选择的是袈裟还是寿纱?

年轻帝王撒手人寰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人们依然还沉浸在“年”的喜悦之中,孝庄皇太后在却在经历她这一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春节,因为她年仅24岁的儿子福临即将永远离开她、离开那个龙椅、离开这个世界。顺治帝的突然死亡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因为之前从来就没有顺治帝有病在身的说法,身为帝王不比寻常百姓家,一向都是养尊处优的,怎么能如此易折呢?而且是伤心黯然毫不留恋的离去。这些可以从顺治帝留下的遗诏中可以看出。遗诏中除了对大清和母后的愧疚外,就是即将要得到解放的解脱之情。

除史书记载之外,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临患病,正月初七日驾崩于养心殿。《清世祖实录》对顺治患病的经过、去世前的活动、死亡情况是这样记载的:

“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大臣行贺之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里玛行礼。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疑点重重的官方记载

从《清实录》中详细地记载中可以看出,顺治帝患病时初二日,而到初六日已经“大渐”,就是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十分危险,到初七日凌晨就去世了。面对死亡情况的记述却仅有11个字:“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并未对病因提及半个字。

正是基于《清实录》的记载,顺治帝病发突然,死因不明,以致后人不免产生怀疑:为什么关乎皇帝生死大事,只寥寥几个字就敷衍了事,并且对死因只字不提?顺治帝正当人生盛年,平时并没有听说患什么病。怎么就突然撒手人寰了?

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顺治遗诏中的密码

另外,顺治帝的遗诏引起了人的怀疑。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年仅24二十四岁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撒手人寰。去世前的一天,他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人面谕遗诏: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维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及,高后莫酬,维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是朕之罪也。

皇考宾天时,朕不止六岁,不能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恨,,维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于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诸王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瀚,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等,晋接正东,恩惠复鲜,以致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己相伴,未能随才器使以致每叹乏人......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维德适用,进退黜设不可忽视,朕于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噪忌,朕以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诚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国用浩繁,兵饷不足,然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乃度支告匮,每令会议,即诸王大臣会议,岂能别有奇策,只得议及剪裁俸禄,以赡军需厚己薄人.......是朕之罪一也。

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机精工,务求及前代后人所不及,无益之地,靡费甚多乃不自省自查,罔替民艰,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及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伦,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是朕之罪一也。朕性娴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以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

朕即已知过,每自苛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者改,以致过端日积,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之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聪,克承宗祧,磁力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一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尽忠,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成使闻知。

在这份遗诏中,顺治帝列举了自己平生了14大罪行,比如自己对见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均充满了自责之语。为什么顺治帝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内疚呢?这样的自责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少年天子最后离开人世时的最后心情。因此有人怀疑这份遗诏并非出自顺治本人,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之手,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这自然加深了人们对顺治帝之死的更深一层的怀疑。

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天花要了少年天子的命

顺治皇帝之死和遗诏的可疑,引起了后人的各种猜测。清史学者孟森先生经过详细考证,发现顺治帝死于天花,而不是离宫出家,这一点见于他的《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二《世宗出家事实考》。门森德论据来源于顺治时的礼部侍郎王熙所撰的《年谱》。该《年谱》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本人的活动:

“辛丑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引起后人的各种猜测。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吾人养心殿,赐座、赐茶而退。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初三日,召人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玉榻前讲论移时。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祥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遂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首段。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尽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拟诏。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

《年谱》上明确记载顺治帝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祥听朕言,速撰诏书”由此,孟森先生认为王熙作为顺治帝的宠臣,且在顺治帝病亡之前一直侍奉其左右,其《年谱》并非官方史书,没有必要避讳隐瞒,其上所言可信。

至于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顺治帝因患天花而死的原因,孟森先生认为,由于当时人们谈“天花而色变,为了稳定人心,避免引起朝野恐慌,才对这一病因秘而不宣。后来史学这出于避讳,也没有在史书上说明。

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有关专家还分析认为,从顺治帝的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分析,遗诏中的自责并非不合情理。入主中原后,顺治帝所面临的环境是完全不同于他的先祖们,可以说是相当的陌生,他不但要尽力去熟悉与适应性环境和新情况,有时还要背离满族原有的习俗,这难免会使他产生困惑与自我矛盾。另外,顺治帝曾一度笃信基督教,也可能形成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因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而自责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也是这样,他在位期间曾屡次下诏自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甚至还常把各种灾害或者动乱归于自己的‘政教不修,经纶无术。’”所以遗诏中的自责也是符合顺治帝的性格。退一步说,就算遗诏有伪造的嫌疑,也可能是顺治帝在病重期间,神志不清无法口授遗诏,而根据太后旨意由大臣们草拟而成。

从上面分析来看,顺治帝时患天花而死,似乎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但是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并提出了质疑。首先,据医书记载,人患天花后,痘疮成浆时精神倦怠,不可能神志清醒,就是皇帝也不例外,还怎么能口授遗诏?因而,《年谱》中记载的关于顺治之死的内容是不太真实的。再说,史料上对于顺治帝得病时间也是自相矛盾的,《清世祖实录》记载,初二那天顺治帝感到身上不舒服;《青集》却说初二顺治帝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年谱》记载王熙吃一到初三连续三田进宫请安,都没有说顺治有病。《年谱是最让人怀疑的》:如果顺治真染上了天花,他不可能在初二发病初期冒着高烧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更不可能在初三那天还和王喜王熙讨论事情。而且让人感到费解的是,王熙最后讨论的内容,用了“俱不敢载”四个字简单带过。如果没有别的原因或苦衷的话,王熙为什么在顺治帝驾崩这一问题上遮遮掩掩?顺治帝去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为什么清宫档案对他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对此,

民间广为流传着另一种说法,顺治帝根本没有死于天花,而是到五台山上出家当了和尚。孝庄皇太后为了顾及大清名誉,只好对外宣布顺治帝驾崩,由顺治帝的八岁的皇子玄烨即位,即康熙皇帝。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顺治帝挣得出家当了和尚吗?他又为何出家当和尚呢?我们下集再说。

亲爱的朋友们:涛哥每天都在头条发文,都是有在宫中采取关宇宙、奇文,地球、世界、科学、自然、历史和军事的等有关文章。亲爱的朋友们,从2020年1月18日开始,将发表一些有关大清朝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的文章。如果你喜欢麻烦你点击“关注”,“点赞”或发评论,涛哥先谢了。祝朋友们万事顺意,身体健康。祝全国战“疫”大获全胜!

走进大清朝之顺治皇帝人生结局 是披上袈裟 还是穿寿纱(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