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一代帝王之死,僅在正史中留下寥寥幾個人字。是無話可說,還是有難言之隱?順治與董鄂妃轟轟烈烈的愛情,以董鄂妃之死而告終,順治帝在最後一刻,選擇的是袈裟還是壽紗?

年輕帝王撒手人寰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人們依然還沉浸在“年”的喜悅之中,孝莊皇太后在卻在經歷她這一生中最難熬的一個春節,因為她年僅24歲的兒子福臨即將永遠離開她、離開那個龍椅、離開這個世界。順治帝的突然死亡也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謎團。因為之前從來就沒有順治帝有病在身的說法,身為帝王不比尋常百姓家,一向都是養尊處優的,怎麼能如此易折呢?而且是傷心黯然毫不留戀的離去。這些可以從順治帝留下的遺詔中可以看出。遺詔中除了對大清和母后的愧疚外,就是即將要得到解放的解脫之情。

除史書記載之外,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福臨患病,正月初七日駕崩於養心殿。《清世祖實錄》對順治患病的經過、去世前的活動、死亡情況是這樣記載的:

“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視朝。免諸王大臣行賀之禮。孟春時享太廟,遣都統穆裡瑪行禮。諭禮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親詣行禮,用展誠敬。茲朕躬偶爾違和,未能親詣,應遣官恭代.......’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疑點重重的官方記載

從《清實錄》中詳細地記載中可以看出,順治帝患病時初二日,而到初六日已經“大漸”,就是病情急劇加重而且十分危險,到初七日凌晨就去世了。面對死亡情況的記述卻僅有11個字:“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並未對病因提及半個字。

正是基於《清實錄》的記載,順治帝病發突然,死因不明,以致後人不免產生懷疑:為什麼關乎皇帝生死大事,只寥寥幾個字就敷衍了事,並且對死因隻字不提?順治帝正當人生盛年,平時並沒有聽說患什麼病。怎麼就突然撒手人寰了?

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順治遺詔中的密碼

另外,順治帝的遺詔引起了人的懷疑。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年僅24二十四歲的皇帝愛新覺羅·福臨撒手人寰。去世前的一天,他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人面諭遺詔:

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維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及,高後莫酬,維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是朕之罪也。

皇考賓天時,朕不止六歲,不能衰經行三年喪,終天抱恨,,維侍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盡於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諸王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瀚,理應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等,晉接正東,恩惠復鮮,以致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己相伴,未能隨才器使以致每嘆乏人......是朕之罪一也。

設官分職,維德適用,進退黜設不可忽視,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罷斥,仍復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噪忌,朕以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誠可謂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國用浩繁,兵餉不足,然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乃度支告匱,每令會議,即諸王大臣會議,豈能別有奇策,只得議及剪裁俸祿,以贍軍需厚己薄人.......是朕之罪一也。

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機精工,務求及前代後人所不及,無益之地,靡費甚多乃不自省自查,罔替民艱,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及皇太后恪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倫,追念賢淑,喪祭典禮概從優厚.....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創業,未嘗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是朕之罪一也。朕性嫻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御朝絕少,以致與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

朕即已知過,每自苛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者改,以致過端日積,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之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也,年八歲,岐嶷穎聰,克承宗祧,磁力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一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天盡忠,保翊衝主,佐理政務,而告中外,成使聞知。

在這份遺詔中,順治帝列舉了自己平生了14大罪行,比如自己對見習漢俗、早逝無法盡孝、與親友隔閡等,均充滿了自責之語。為什麼順治帝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內疚呢?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少年天子最後離開人世時的最後心情。因此有人懷疑這份遺詔並非出自順治本人,而是出自順治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之手,因為自責的內容多是皇太后對順治帝的不滿。這自然加深了人們對順治帝之死的更深一層的懷疑。

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天花要了少年天子的命

順治皇帝之死和遺詔的可疑,引起了後人的各種猜測。清史學者孟森先生經過詳細考證,發現順治帝死於天花,而不是離宮出家,這一點見於他的《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宗出家事實考》。門森德論據來源於順治時的禮部侍郎王熙所撰的《年譜》。該《年譜》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本人的活動:

“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引起後人的各種猜測。黎明入內,恭請聖安,吾人養心殿,賜座、賜茶而退。翌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人養心殿,上坐御榻,聖躬少安,命至玉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祥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遂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首段。隨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盡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擬詔。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

《年譜》上明確記載順治帝對他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祥聽朕言,速撰詔書”由此,孟森先生認為王熙作為順治帝的寵臣,且在順治帝病亡之前一直侍奉其左右,其《年譜》並非官方史書,沒有必要避諱隱瞞,其上所言可信。

至於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順治帝因患天花而死的原因,孟森先生認為,由於當時人們談“天花而色變,為了穩定人心,避免引起朝野恐慌,才對這一病因秘而不宣。後來史學這出於避諱,也沒有在史書上說明。

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有關專家還分析認為,從順治帝的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分析,遺詔中的自責並非不合情理。入主中原後,順治帝所面臨的環境是完全不同於他的先祖們,可以說是相當的陌生,他不但要盡力去熟悉與適應性環境和新情況,有時還要背離滿族原有的習俗,這難免會使他產生困惑與自我矛盾。另外,順治帝曾一度篤信基督教,也可能形成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順治帝因自己不能很好地解決新問題而自責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也是這樣,他在位期間曾屢次下詔自責,並要求各種文書不能稱自己為‘聖’,甚至還常把各種災害或者動亂歸於自己的‘政教不修,經綸無術。’”所以遺詔中的自責也是符合順治帝的性格。退一步說,就算遺詔有偽造的嫌疑,也可能是順治帝在病重期間,神志不清無法口授遺詔,而根據太后旨意由大臣們草擬而成。

從上面分析來看,順治帝時患天花而死,似乎接近歷史真相的答案。但是也有學者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並提出了質疑。首先,據醫書記載,人患天花後,痘瘡成漿時精神倦怠,不可能神志清醒,就是皇帝也不例外,還怎麼能口授遺詔?因而,《年譜》中記載的關於順治之死的內容是不太真實的。再說,史料上對於順治帝得病時間也是自相矛盾的,《清世祖實錄》記載,初二那天順治帝感到身上不舒服;《青集》卻說初二順治帝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年譜》記載王熙吃一到初三連續三田進宮請安,都沒有說順治有病。《年譜是最讓人懷疑的》:如果順治真染上了天花,他不可能在初二發病初期冒著高燒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更不可能在初三那天還和王喜王熙討論事情。而且讓人感到費解的是,王熙最後討論的內容,用了“俱不敢載”四個字簡單帶過。如果沒有別的原因或苦衷的話,王熙為什麼在順治帝駕崩這一問題上遮遮掩掩?順治帝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為什麼清宮檔案對他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對此,

民間廣為流傳著另一種說法,順治帝根本沒有死於天花,而是到五臺山上出家當了和尚。孝莊皇太后為了顧及大清名譽,只好對外宣佈順治帝駕崩,由順治帝的八歲的皇子玄燁即位,即康熙皇帝。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順治帝掙得出家當了和尚嗎?他又為何出家當和尚呢?我們下集再說。

親愛的朋友們:濤哥每天都在頭條發文,都是有在宮中採取關宇宙、奇文,地球、世界、科學、自然、歷史和軍事的等有關文章。親愛的朋友們,從2020年1月18日開始,將發表一些有關大清朝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麻煩你點擊“關注”,“點贊”或發評論,濤哥先謝了。祝朋友們萬事順意,身體健康。祝全國戰“疫”大獲全勝!

走進大清朝之順治皇帝人生結局 是披上袈裟 還是穿壽紗(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