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文学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2002年春天,本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我却被命运的大棒当头击倒:丈夫抛下我和三岁、九岁的女儿西去,扔下一片狼藉的烂摊子让我收拾。曾经红火一时的装饰公司也只得关门大吉。一向被赞为女强人的我,整天以泪洗面,无法走出痛苦深渊。

许多朋友找我合作生意,都被拒之门外。不谙世事的三岁小女,整天闹着让我带她找爸爸,婆婆说我克死了她儿子,说她儿子留的财产两个女儿花不完,并把我们的一处房产私自转卖,说都不说一声。老伤未好新痛又添,让我无法缝合这裂了又裂的伤口。一生好强不信命的我,不想学祥林嫂见人就诉苦,可这份痛和愁在心中积郁成疾,积成一个疙瘩,像雪球一样越积越大,整天打着饱咯怎么止也止不住。慢慢地,我感觉浑身发软,从不想起床,到不思茶饭,更不愿见任何人。当时,如果不是小女儿在身边闹着硬拉我起来,我差不多能一天睡到晚,夜再睡到亮。

2003年春天,朋友见我跟以前判若两人,说:“你怎么不写写,你不是会写吗?”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我强打精神买回电脑学习打字,追忆着夫妻的不了情爱,边写边哭,一坐就是一天,夜里还要加班。错别字满篇的文字在写写停停中成了一篇篇泣诉文,也基本把心里苦痛诉个底儿掉。当我关机洗脸时,突然感觉心里舒畅多了,那晚,我才明白自己是清醒着进入睡眠的。

后来,我又从恋爱写起,接下来再写我们那些幸福美好的生活画面,再写女儿们是如何渴望父爱的,先以散文的形式抒发情怀,又以小说的虚拟化写,几个月过去了,我竟然写了数万字。当时并没想过发表,就是想写,想把心里的痛吐出来。那个结堵在心口快把我憋死了,可我不能死,肩上的责任太重,我不能扔下她们,正像姐姐告诫我:舍下当官爹,舍不了要饭娘!

后来,我学会了上网,学会把文字发在天涯、榕树下网站,当天就引来上万读者,还数次上了加红栏目。读者的关爱和劝慰让我清醒明白,我这才猛然告诫自己一定得振作起来,不能让女儿们觉得我是个脆弱的母亲,更不能让别人说我无能,最关键的是不能让婆家人说我离了她儿子就活不了了。

也是网友们激励和推荐,我的散文和随笔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了,《郑州晚报》和《北京育儿》还为我开设了育儿专栏。2006年,小散文集《紫色的房子》一书出版。

“不能只写苦难。”朋友们这样提醒我。经过几年的文字历练,加上苦难中看社会的独特思维,又燃起我以前对小说的偏爱。2007年起,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是写城市中年情感的故事,请几位文友看后,大家都说是一个贴近生活、反应社会问题的好小说,不但道出了中年单身者的许多无奈与迷茫,更揭露了现实中钱与情的失衡天平,告诫人们不要把离婚当儿戏。中篇的内容说不完情感的困惑,可以把篇幅拉得再长些,把人物写透、生活面再扩大些。后来,我又着意收集了一些社会资料,采访过多位城市单身男女,在原来的基础上让人物的遭遇更曲折一些,把人物丰满、情节细致,于是就有了26万字的长篇小说《再婚超市》。

几经改动,“再婚超市”先后被两家出版单位看中。与其中一家签了合同却又因各种原因搁浅,那位美女编辑还为此事跟领导闹翻愤然辞职。2009年朋友介绍我去写一本农村改革的故事,写农村那就必须下乡采访,“再婚超市”就一直存放电脑了。

2010年,文友推荐我参加长江文艺主办的“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我注册后只发了三万多字,一直忙着采写《曙光》,没去关注过点击量和读者回复。没多久,突然接到编辑电话,通知我《再婚超市》被评了优秀奖。 2011年非虚构农村改革长篇小说《曙光》在河南文艺出版社顺利出版,我去签出版合同时,跟编辑闲聊,大致谈了谈我还有一部小说稿子叫“再婚超市”,并说了之前的出版遭遇,她让我回去发一部分内容给她。想想河南文艺社也是文学类权威性的名社,就报着试试的态度发去十万字。负责的编辑当晚就打来电话说,我社决定出版再婚超市。

把再婚比喻超市,听去不怎么文明,可当下的年轻人不再追求“天长地久”,却只在乎“曾经拥有”,爱情观和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我有意借此书告诫社会众人,不要把婚姻当成儿戏,经营好自己的家也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我原本打算接着写“同居”题材的小说,采用写实手法,真实地反应社会现象,可我在城中村住了十多年,更想写写对都市村庄的感受。这个都市中的村庄,虽过着城市化的生活,却又无处不沿袭着农村的习俗和家族争斗,重男轻女的悲喜剧时有发生,大杂烩的地方,自然有太多可写的故事。

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和写作中,我一步步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在痛并快乐中熬了十多年,两个女儿也分别上了大学和中学。她们在我的影响下,也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几个作文。突然间,我明白了,如果不是我青年时爱上文学和写作,我不敢想像如今的我是什么样子,或许悲痛地离开人间也有可能,即便活着很可能是个抑郁症患者,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正常生活。十年间,好多了解我的朋友感叹:“凭你的经商才能和经验,做什么都比写作赚钱,1990年就能开装璜公司的女人,2002年后却不出家门在家码字,真的是太浪费资源!”

我淡淡地告诉他:“文学虽然不能让我发财,可她给了我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文学的支撑,钱再多也不能让我像现在这样充实和自信,我觉得文学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如果没有这个灯照耀,我早就船翻人亡了。”

当诺奖在全国炸响时,许多亲戚朋友问我有什么感受,我知道他们说的是钱财,就回应他们没什么感觉。如果跟他们说文学的价值和伟大,没一个人听进去,只好说:“当初放下文学写作选择经商,并不是放弃,那叫以商养文;经商十年有点资本后,我不想再为数字的叠加而拼命,喜欢随着文字乐而乐,悲而悲,就是我人生的最高追求,这又叫以文养神。”

作于2013年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