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梵高《自画像》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梵高诞生于荷兰南部的格鲁特-曾德特,是一名荷兰信教牧师的长子。

幼年时期的梵高,和大多数的孩子不同,他是一个严肃、沉默而慎思的孩子,早熟的个性让他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像个大人一般。

1860年,梵高进入了当地的乡村学校就读,隔年和妹妹安娜一同由家庭女教师指导,11岁时到了泽文伯根的私立寄宿小学就读。到了13岁,梵高被送往蒂尔堡的公立学校。在那里,梵高遇到了他人生的美术启蒙老师——胡斯曼,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梵高于此学习素描、透视法、观摩绘画大师复制品,并外出写生。

1868年,15岁的梵高突然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中,并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成为古皮尔画廊海牙分店最年轻的雇员。

01 从事业得意到失恋落寞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梵高《星夜》


在伦敦工作的梵高事业得意,不仅如此,他还沉浸在了与房东女儿尤珍妮的浓烈单恋中,却因为求婚失败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从此以后,他开始无心工作。

梵高开始从一个开朗个性的小伙子变得消瘦冷淡。在初恋受挫8年后,他又遇见了自己的表姐凯伊、失足女喜恩还有比他大10岁的玛葛。但这些感情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梵高心里无比苦闷,只能把抑郁发泄在自己的画作中。

感情的接连打击加上父亲骤逝,让梵高将精神全部寄托在了创作上,除了画画不做其他的事情。1888年春天,当时在巴黎生活的梵高,在友人的建议下来到了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亚尔,希望能在这里实现心中构建南方艺术小镇的梦想。

他在亚尔租了一间黄色的小屋,时常到田野间画画,和当地的农民的人交朋友,并邀请在巴黎认识的画家朋友们前来,但接受他邀请的,却仅有高更一人。

在那栋以每个月15法郎租来的屋子里,梵高在他和高更寝室里都挂上了自己最喜欢的画作,还为高更准备了画具,让高更感受到了梵高诚挚的友情。

而那一幅被梵高表示“属于自己的花”的《向日葵》,更是被高更挂在了自己的卧室中。这一幅承载着黄色火焰的静物油画,让我们看见了这位画家勇敢探索色彩的热量。

02 炽阳,是梵高追寻新生活的力量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向日葵》


在亚尔等待高更到来的日子里,梵高画了至少7张尺寸相当、构图类似的黄色向日葵系列。这些黄色的向日葵都是以黄色背景、黄色桌面、土黄色陶瓶,及掺杂着土黄、红棕与橘黄的花朵,以一种极为接近的构图巧合,呈现一系列艳黄的明亮感。那是来自南法的阳光般的花朵、富有生命力与灿亮的色彩。

著名艺术评论与策展人刘惠媛在谈到如何形容梵高时,她说:“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多,又太少。”

因为梵高开始出现幻觉、情绪不稳,在高更入住不到一年的冬天,他选择了离开。也许是因为向日葵的枝叶棱角与它旺盛的生命力,也许是它亮眼的阳光色彩,也许是梵高在经历了友谊的决裂,他那再也忍不住的热情,仍要在单纯的室内墙面之前,接着冬日的时光,将亚尔那个夏天的阳光留在一片浓艳的黄色中。

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回头来看,梵高对这一题材的琢磨,他在色彩上所获得的效果与动人的构图,都成为了人们每每提起他的名字时,最先浮现的印象——向日葵的黄色。

03 孤独,是他最终走向尽头的原罪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鸢尾花》


告别了向日葵的日子,梵高终于还是住进了疗养院。1889年,这一年对于巴黎而言是最重要的一年,埃菲尔铁塔的落成,成为了这座城市即将跨入新世纪之前的地标。

可正当所有人都在欢庆,准备迎接被印象派的灿烂色彩所点缀的美好时代时,梵高迎来了他最困顿的一年。在疗养院居住的他,自由受到了限制,生活也开始变得规律。

在疗养院一年的时间里,他画了150件油画,两三天一件作品的产量并不只是数字上的意义。作品的完成度、表现的深度和风格的画貌,成就了他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

这一期间,他的技法逐渐成熟,无论是短促的笔触、果决的线条、旋转的造型,他都已经拿捏得得心应手。也就在这个时候,梵高画下了春日盛开的鸢尾花。

那一年春天,他开始从田地里的花丛画起。后来,他把鸢尾花搬回了瓶中。对照着黄色向日葵,鸢尾花的劲挺而爽利,让人看到了许多梵高此前去过日本,受到浮世版画硬边造型的影响。那一簇簇花画着在红土上种植的蓝紫色,翠绿的长叶从田地里抽拔而出,铺满了整个画面。

而在满丛的蓝紫色花朵中,一朵孤立的白色鸢尾花,围绕在紫色与橘色之间,令人为之一怔。

这位住在偏远法国南部的孤独画家,用画笔创造出的有条不紊的色彩和线条,这种艺术手法在此之前是不曾出现过的。

应该绝非偶然,这样独特具有个性的绘画风格,在那一段时间里,犹如梵高的自画像、风景画,与花卉画,都留下了显而易见,却尚未被人发现的秘密。

04 他依然还见到麦田,可是已经不是从前的麦田了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麦田群鸦》


离开了圣雷米疗养院的梵高回到了巴黎,在奥维住下后,他经常到酒馆与教堂之间寻找乡村作画的素材。他独自梭巡原野,并眺望那万里无垠的麦田。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个夏天。

从未有艺术家像梵高一样,也从未有作品像他传世之作中最后一幅画——《麦田群鸦》一样。无论你是否曾经认识过他或者看过他的原作,无论你是否喜欢他,当看到那疯狂的笔触与色彩,看到阴沉的天空下闪烁着金黄色的麦田,群鸦乱飞试图冲破阴郁天幕。在梵高的画笔下面,我们看到了生命最后的力量,燃成的火焰般的热情。

梵高在这里抛却了他以往对风景,对空间关系的思索,他强烈的笔触,仿佛预示着死亡的色彩,都服膺于他将生命中的热情与阴暗的心绪所交缠的种种感受,直率地表现出来。

那如同宝石沉入深海中的蓝黑天空,田地里起伏着的,或倾倒或歪斜的麦浪,抖落出了梵高的种种不安。在这片压抑的风景下面,他仿佛感受到了自己已然燃烧殆尽,成为了最后一片点亮平原的火焰。

如果说《麦田群鸦》是梵高预知死亡的先知,那么《乌云满天的麦田》则是梵高真正的最后画作。

画布上铺陈这绿色的原液与直向深蓝如海的天空,宛若上苍将悲剧的天幕覆盖在这渺小人物点缀的大片麦田上。在梵高的这片天空下面,孤单显得越来越厚重,而思索却越发单薄。

从《向日葵》到《麦田群鸦》,燃烧在梵高灵魂深处的不安和孤独

《乌云满天的麦田》


你是否还曾记起梵高,记起他的画。那一位把艺术深深刻在自己骨子里的,为了艺术献出所有生命的画家。从此以后,让我们相信艺术的不再是才华的展现、性情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思想深度和观念表达,或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质地。

那一刹那间如火焰般的艺术热情,宛如对生命的一句简单的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