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漳浦700年元代圣旨碑重见天日!


水落石出

14日,市民林先生到梁山水晶场游玩,在水库边露出的一块大石头上,意外发现石头上居然刻有文字,对乡土文化颇感兴趣的林先生马上对石碑进行仔细辩认,发现居然是记载皇帝派太监到此地开采水晶的历史。据附近村民介绍,这块石碑当地人称为“圣旨碑”,平时根本看不到这个石碑,因为今年降水较少,水库水位下降,这块大石头才浮出水面重见天日。

水落石出,漳浦700年元代圣旨碑重见天日!

水晶坪水库水位下降,石刻浮出

解读碑文

碑文为:“昭信校尉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怀钦奉圣旨事意提调採取水晶本路差委龙岩县主簿李进义辅长□县簿尉张贵府史李同祖谢天锡与外□地□人方君用□□时□大发漳浦县吏王应福率领人夫前来□□山王溪平採到水晶进呈告厥成功。”落款时间“至大元年十二月朔日记”。

整块石碑刻在水晶场边上一块大石头上,石碑为呈梯形状,上宽80厘米,下宽90厘米,高130厘米,因年代久远,其中有些字已经模糊难辨,但从落款时间可以明确知道碑文刻于元代至大元年,即1308年,距离已有712年。


水落石出,漳浦700年元代圣旨碑重见天日!

发现者林先生与石刻

水落石出,漳浦700年元代圣旨碑重见天日!

碑文全貌

史志记载

水晶在古时又称“水精”、“水玉”,一般情况下,有花岗岩和变质岩的地区就会经常出现水晶。福建水晶产地多达一干三百余处,几乎遍及所有省区,而首次出现水晶二字的是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凡中国产水晶,视玛瑙少杀,今南方用者多福建漳浦产”;而《大清一统志》刚更明确地指出了漳浦水晶所在具体位置:“漳州府志,在县南少西三十里,盘亘百里,高千初,上有水晶坪,产水晶。”当地村民也证实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有好几拨外地人来到梁山肆意挖掘水晶,以致于原本裸露在地表的那些水晶石差不多都被捡完了,现在水库底下就有很多水晶洞,偶尔有施工的时候才能再挖到一两个。

水落石出,漳浦700年元代圣旨碑重见天日!

水晶坪水库大坝

漳浦县博物馆林雪铭看过石碑照片后介绍:康熙版的“漳浦县志”对梁山产水晶一事曾明确记载:“《元史》:‘大德元年,福建平章高兴言:‘漳州漳浦大梁山出水晶,乞割民百户取之。’帝曰:‘不劳民则可,劳民勿取’”。此次发现石碑的水晶场(坪)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割埔村的梁山水库上方,与历史记载相符,石碑为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采取水晶记事碑。1994年出版的《漳浦历代碑刻》(王文径编)一书中也曾记载着梁山水晶场水库一处“水晶坪碑”,当时是根据参与修建水库民工抄录碑文所作记录,除了碑刻记录时间为元代大德年间,与此次发现的石碑相差10年外,碑文内容几乎一致。林雪铭分析,两者应为同一碑刻,可能是当时民工抄录有误。但不管如何,此次石碑重见天日,对于印证相关史籍记载无疑提供一项非常重要的佐证,对于进一步研究元代漳浦物产等地方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