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茶原是解毒的藥,後逐步成了俗世尋常的飲料,經歷咀嚼鮮葉、生煮羹飲、曬乾收藏、蒸青做餅、炒青散茶的發展過程,後來又按照顏色分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紅茶等,按照製作工藝又分綠茶和紅茶等。還與人們的生活與精神融合交匯形成了中國各地繽紛多彩的茶文化。


城裡人吃茶


江南人傳統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開門的第一件事,稱之“吃茶”。蘇州舊時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習俗,所謂“皮包水”即泡茶館吃茶,“水包皮”指泡浴室,老茶客每天晨光熹微,便按時必往茶館吃茶,俗稱“吃板茶”,早餐亦在茶館中完成。舊時茶館兼營餅點,如蟹殼黃、盤香餅、面衣、生煎饅頭、各色麵條、風味小吃,茶客呼之即來,隨其挑選,十分方便。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舊時蘇州茶館


舊時江南城裡鄉鎮都分佈各色茶館,同時還兼信息交流,娛樂,談買賣等功能,茶館大都設有書坊,人們還可在此聽書,下棋,打牌,品畫,賞花活動。老年人往往坐到中午時分離去。那個時候茶館砌的是大灶頭,煙囪較粗,像老虎尾巴,前面爐膛像老虎嘴巴,故而俗稱老虎灶,水往往僱專門的人挑到老虎灶旁的大水缸裡。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老虎灶


文人喝茶最喜用“天落水”,收集此水的裝置叫淨落。下雨時,雨水通過淨落管流到罈子裡,且有開關裝置,初雨有塵不要,要等到屋面已被雨水洗乾淨後,才打開開關,讓雨水流到罈子裡,特別是每年五月黃梅季節,收蓄雨水,以其甘滑勝山泉,嗜茶者視為珍品,稱之梅水。清徐士宏《吳中竹枝詞》:


陰晴不定是黃梅,

暑氣燻蒸潤綠苔。

瓷甕竟裝天雨水,

烹茶時候客初來。


蘇州茶社講究環境園林佈置,園林小街曲巷開有茶館,人們邀飲聚會於此,舊時喝得多是安徽來的茶葉和東西山的碧螺春、炒青,品茶兼吃各式點心,下棋,打牌,買賣交易皆在飲茶之間談妥。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剛採摘的碧螺春嫩芽


新年裡,城裡人要吃元寶茶。所謂元寶茶,即用青橄欖泡茶,年初一請吃橄欖茶,討吉利的口彩,也讓清香微苦的青橄欖洗刷一下新年油膩了胃口。


舊時,蘇州城中地狹民稠,夏日懊糟難眠,多趨玄妙觀廣場茶肆品茗納涼,以祛熱驅暑,各色小吃蜜餞皆有叫賣,稱吃風涼茶。藥店配製出售“薄荷茶”“蘆蒿茶”價廉物美,預防中暑,開胃袪溼,吳俗尤重“雙花茶”,即以金銀花、白菊花點湯為茶,或自家制之自飲,清涼消暑。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薄荷茶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雙花茶


鄉鎮人吃茶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蘇州鄉下有吃阿婆茶的習俗,這是女人們的專利。農閒時候村中婦女齊聚在一起,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手裡還做著針線活,燒水是十分尋常的陶器瓦罐,燃料用的是尋常地裡順手撿拾的竹片樹枝。阿婆茶品茶時還有茶點相配,隨著四季不同而各異,如菜莧、瓜子、酥豆、蜜餞和糯米小方糕。屋宇下,女人們說的口渴了,做活累了,歇一會兒,喝口茶,吃點小點心,家長裡短,心平了,氣也順了。


而在吳江的蘆墟、七都、桃源一帶,則流行喝風枵茶。所謂風枵茶就是糯米飯餈幹茶,民間傳說是招待過某位帝王的茶,又稱“待帝茶”,女婿第一次上門,結婚、生子或貴客第一上門,須泡此茶以為待客之道,甜一甜,圖個生活甜蜜好口彩。做法是;先將糯米煮成飯,然後在鍋裡把糯米飯糰慢慢碾壓轉動,鍋內的飯餈變薄變幹,迅速將它剷下來,一張風枵就做好了。雪白香脆,放上糖沸水沖泡,雲片般在水裡翻卷,入口香甜綿軟。當地女人坐月子,也用風枵茶補身子。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風枵茶


此外當地民間還有燻青豆茶。家裡來了客人,就拿它招待上賓。燻豆茶中其實只有少量嫩綠的茶葉,更多的是稱之為“茶裡果”的佐料,薰豆用的是新鮮的毛豆熏製成,輔料一般為胡蘿蔔幹、橘皮、桂花、白芝麻,講究的人家還加入震澤黑豆腐乾絲、浙江天目的筍尖或福建的青橄欖等,味道鹹香誘人,既可療飢,又可解渴。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燻青豆茶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吃講茶


蘇州民間還有吃講茶的習俗,族中糾紛,鄰里矛盾,相邀至茶社吃茶評理,理輸者付茶錢,俗稱吃講茶。每至立夏城鄉都有吃七家茶的習俗。茶以左右鄰家索取為佳,再加隔年撐門炭烹茶以飲,雲可防小兒疰夏。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城裡人與鄉下人吃茶有啥不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