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做好種桑養蠶"大文章" 打通脫貧攻堅"大動脈"

廣西新聞網宜州4月12日(通訊員 莫電任)“今年我養的第一批蠶有2張,現在已經進入三齡,月底就可以摘蠶賣錢了。”為保收春蠶“第一桶金”,4月份以來,宜州區劉三姐鎮良村艾燈屯養蠶大戶蘭榮金每天起早貪黑給蠶寶寶摘桑喂葉,忙得不亦樂乎。

有著“中國蠶桑之鄉”之稱的宜州是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該產業週期短、效益好,是絕大多數貧困戶青睞和首選的脫貧產業。截至今年4月9日,宜州首批蠶發種量達20.1萬張,養蠶農戶10萬戶45.6萬人,佔農村人口的84.1%,其中貧困養蠶戶人口34776人,佔貧困人口的60.05%。

該區加快推進桑蠶人才小高地建設,整合科技信息、專利、成果等科技資源,建立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行“七統一”規範化養蠶模式,大力實施優桑、優繭、優絲和桑蠶綜合利用“四大”科技工程,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延伸桑蠶產業鏈條,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2019年,該區桑園面積37.2萬畝,養蠶量155.1萬張,桑蠶生產、繭絲綢加工及桑蠶資源綜合利用總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該區桑蠶生產規模已連續15年保持全國縣域第一。

針對貧困戶資金缺乏、生產效益低下這一實情,該區加大科技扶貧力度,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貼等方式,有效集成、示範和推廣養蠶省力化先進適用技術,破解桑蠶生產規模擴大和農村勞動力緊缺、勞動效率低下之間的突出矛盾。2019年,該區向799戶貧困戶發放以獎代補桑苗1462.95畝,補貼給貧困戶資金145.4225萬元,貧困戶桑園面積達到2.3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