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熱評|落實三個統籌,打贏藍天保衛戰

2020年已進入第二季度,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加快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力度要加大、步伐要跟上。受疫情影響,各地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遇到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給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增加了難度。在打贏藍天保衛戰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大氣汙染防治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考驗著各地黨委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能力與智慧。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提出,要集中力量打贏藍天保衛戰,注重做好三個統籌。一是統籌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治,二是統籌秋冬季和春夏季,三是統籌重點區域和城市群地區。筆者認為,這是對以往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工作經驗總結基礎上形成的全程全時全域的措施,三個統籌也將成為今年決勝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制勝法寶和根本遵循。

當前臭氧汙染增長趨勢明顯。在一些城市,臭氧甚至超過PM2.5成為首要汙染物。統籌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治,成為打破困局的有效方法。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要求共同實施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汙染物控制目標。又如較易發生臭氧汙染的廣東省,一年以來通過進一步優化產業、能源、交通結構,推進重點地區、重點行業VOCs累計減排10.67萬噸。同時,通過大力壓減燃煤,加強施工工地和運輸揚塵管理,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

可見,統籌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治,最根本的是要從抓末端治理轉向抓前端預防,追溯到其前體物減排,即從源頭上減少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方法是精準源解析,摸清排放源頭,積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和用地結構的優化調整。針對形成PM2.5和臭氧的氣象條件,制定嚴密防控預案、進行有效抑制。

秋冬季和春夏季的汙染防治重點因氣溫、日照、人類活動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進入秋冬季,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的生態環保工作往往會把重點放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突出抓好秋冬季攻堅、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等任務。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不止是當時的需要,如果不能有效抑制秋冬季大氣汙染,可能會抵消前期大氣環境改善成果。因此,秋冬季也應作為捍衛春夏季工作成果的關鍵時段來抓。

春夏季的氣溫和日照環境給臭氧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夏季工地集中施工,一些地方的PM10濃度也呈抬頭趨勢。因此,2019年,河北省針對臭氧、PM10等季節性汙染因子開展夏季攻堅會戰。同時,突出“冬病夏治”,開展散煤整治和清潔替代攻堅專項行動,推進清潔取暖,加快燃煤鍋爐淘汰、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夏季氣候適宜,部分行業的“散亂汙”企業受利益驅使,存在反彈隱患,尤其是木材加工、砂石料場等行業。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局相關人員表示,“散亂汙”企業體量雖小,但汙染嚴重。因此,2019年河北省的夏季會戰中,“散亂汙”企業整治被列在了首位。

大氣運動的傳輸性特點,決定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必須打破不同地區各自的“一畝三分地”。在重點區域,聯防聯控工作開展較早、程度較深。在《大氣汙染防治法》中,設立了“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專章。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建立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當年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成立。2014年1月,由長三角三省一市和國家八部委組成的“長三角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就已正式啟動。這些有效實踐為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區域整體聯動提供了良好經驗。

城市群地區應該借鑑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採取大城市間的聯動減排、信息共享等措施,從一系列專項行動擴展到確立制度化的協同合作關係,進一步加大治汙力度。

比如,《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0年)》中,推進環境共治是一項重要任務,繼續實施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努力實現“共享一片藍天、共飲一江碧水”的目標。再比如,關中城市群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和統一的防治措施,打破治汙各自為戰的局面,完善跨行政區域的聯合防治協調機制。

統籌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三個統籌”之間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抓好統籌思維,做好全程全時全域的汙染防治,就能下好大氣汙染防治的“一盤棋”,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為人民增添更多幸福感。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

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版權合作聯繫電話:010-67172392

侵權舉報聯繫電話:010-67112822

环境热评|落实三个统筹,打赢蓝天保卫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