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花生种植,花生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危害花生的有害生物种类很多,病害有50余种,生产上常见的有病毒病、枯萎病、叶斑病及锈病等;虫害有360余种,近年来大面积危害较重的有蛴螬、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草害有60余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稗草、铁苋菜、马齿苋等;田间鼠害有10余种,危害花生的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等。它们的危害会导致花生减产,对其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

特色花生种植,花生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一)花生病害及防治

1.叶斑病

(1)发病特征花生叶斑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茎秆也受其害。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称“黑疽病”。这两种病遍及我国主要花生产区。多混合发生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往往不到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常被误认为是花生成熟象征。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褐斑病:多发生在叶的正面,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病斑的周围有清晰的黄色晕圈,似青蛙眼,叶背颜色变浅,无黄色晕圈。有时在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在茎、叶柄和果针上形成椭圆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

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圆,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径1~6毫米。病斑边缘较褐斑病整齐,无黄色晕圈或不明显。叶背着生许多黑色颗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其上着生成丛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4方面:一是花生收获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集中处理,健康秸秆和落叶收集后统一作牲畜粗饲料,过腹秸秆及有机肥料必须经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以控制和杜绝病害初次侵染源。二是进行轮作换茬。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玉米等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三是播前进行充分晒种和选种,去除病籽瘪粒。四是注意中后期排涝降渍,促使稳健生长。

药剂防治。花生生长中后期,可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200倍液(硫酸铜颐生石灰颐水为1颐2颐200)。喷药次数根据病情发生情况确定,一般间隔10~15天,连喷2次,每次喷药量50千克。注意后期避免喷施多菌灵,以防诱发锈病。

2.锈病

(1)发病特征锈病是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花生产区的一种暴发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方花生产区也相继发生。

发病越早,损失越大,一般减产15%~20%,严重的可达50%左右。

花生发生锈病后,主要受害部位是叶片,叶柄、托叶、茎、子房柄和荚果也都可以感病。叶片感病以背面为重。发病初期在叶背长出针头状小白点,几天后,病斑变黄绿色,随着病斑扩大,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呈圆形,直径约1毫米左右,叶背面产生的病斑小些。托叶上的夏孢子堆较大,茎和子房柄的孢子堆呈椭圆形,长约1~2毫米,果壳上的孢子堆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长满夏孢子堆的叶片很快失绿变黄干枯,出现早衰现象。病害严重的花生全田呈现铁锈色,甚至全株死亡,荚果不能成熟即在土壤中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清除并集中处理花生田间病残体,以控制和减少病源,延迟发病期。二是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南方病区可选用粤油551、粤油22号等高抗高产品种。三是调节播种期,如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春花生产区,可应用地膜栽培技术,适期早播,以便提早收获,避开生长后期高温多湿的发病盛期。秋花生播期适当推迟,以利用锈病孢子不耐夏季高温的弱点,达到减少病原的目的。

药剂防治。在花生锈病中心病株率10%左右,或叶片产生1~2个病斑时,开始喷药防治。主要药剂有:波尔多液200倍液,95%敌锈钠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

一般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10~15天,每亩喷药液50~60千克。

3.病毒病

(1)发病特征病毒病是近年来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发生和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包括花叶病毒、矮化病毒、斑驳病毒和丛枝病毒等4种类型。

花叶病毒。病株叶部在幼苗期就显症状,叶片小而变形,叶脉周围出现褪绿小黄斑及绿色明脉症状,叶缘黄褐色镶边。病株比健株矮小。病果变小且轻,荚壳厚薄不匀而坚硬,籽仁变小呈紫红色。

矮化病毒。病株严重矮小,为健株的1/3~1/2,甚至更矮。单叶叶片变小,叶色浓绿,茎枝节间缩短,开花量小,结果少而小,病果似黄豆粒,有的果壳开裂,形成爆粒,露出紫红色的小籽仁。该病主要由蚜虫传毒,有时和斑驳病毒混合发生。

斑驳病毒。病株茎枝不矮化,主要表现在叶部,有深绿色斑块。一般花生出苗后10天左右开始呈现病状,首先在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先出现的斑块较大,直径0.3~0.5厘米,不规则形或圆形。以后随植株生长,病症不断扩展到全株叶片上。在苏北和山东的春花生发病初期为5月底,6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有时可延续到7月上旬,进入8月份病症有自然隐退的现象。

丛枝病毒。病症从开花下针期出现,一些小叶从基部的叶腋间伸出,逐渐向上发展直至顶梢,这些小叶密生成丛,像扫帚状。花器感病后畸形,既不像花又不像叶。当病株发生丛枝时,正常叶片开始黄化脱落,最后留下小叶丛生的枝条,株丛显着矮化。果针伸长而子房不膨大,有的形成“鸡嘴豆”,有的向上反卷成“秤钩”状,颜色青紫,种子不实,表面具有筋样红褐色的导管,病仁生吃有苦味。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病区首先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分级粒选,剔除带毒的小粒仁和紫红色病粒,并实行地膜栽培。南方秋花生丛枝病严重发病区,在花生开花期,发现病株应尽早拔除,切断田间传染源,并适当推迟播期至8月中旬,避开发病高峰,减轻发病率。

药剂防治。一是药剂浸种催芽,播前应用长效治毒灵浸种12小时催芽播种,可推迟斑驳病毒病高峰期,显着减轻危害。二是药剂防治蚜虫、叶蝉等害虫,以切断病毒来源。

4.花生纹枯病

(1)发病特征花生纹枯病在花生各生育期均可以感病,但以结荚期较为突出,一般发生群体较大、田间郁闭严重的花生田块,常伴有高温、连续阴雨天气。病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受害叶片呈现水渍状圆形灰绿斑,斑点常沿叶缘向内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大斑,后蔓延到茎秆上,茎秆受害后可蔓延到果柄和荚果上,造成植株枯死、荚果腐烂。病组织表面常有白色蛛丝状菌丝,缠结成团,逐渐为黑褐色,坚密成菌核。

菌核大小不一,多为绿豆大小,近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形。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中,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从自然孔口侵入,靠接触侵染邻近健株。病部菌核还可借风、雨和流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高温多雨,花生田积水,过施氮肥,田间郁闭,湿度大,有利纹枯病发生。前茬作物纹枯病重,花生纹枯病也重。

(2)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不在纹枯病严重的水稻田种花生;二是花生田要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三是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四是合理密植,避免群体过大;五是搞好结荚期化控,确保中期稳长,防止后期倒伏。

药剂防治。一是采用2%井冈霉素800~1000倍液,每亩喷药液60千克;二是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纹枯利乳剂100克,兑水60千克喷雾。

特色花生种植,花生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二)花生虫害及防治


1.蚜虫

花生蚜虫是我国花生产区的一种常发性害虫。早播春花生顶土尚未出苗时,蚜虫就能钻入幼嫩枝芽上危害。出苗后,多在顶端幼嫩心叶背面吸食汁液。始花后,蚜虫多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针上危害,使花生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影响开花下针和正常结实。严重时,蚜虫排出大量蜜汁,引起霉菌寄生,使茎叶变黑,能致全株枯死。蚜虫危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田块达50%~60%,甚至绝收。蚜虫是花生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除自身危害外,往往带来暴发性的病毒病害。

(1)形态特征花生蚜虫分为有翅胎生蚜、无翅胎生蚜和若蚜。

有翅胎生蚜。黑绿色,有光泽。复眼黑褐色,眼瘤发达。触角6节,橙黄色,第5节末及第6节呈暗褐色,第3节较长,上有感觉圈4~7个,排列成行。有前后翅各2枚,翅茎、翅痣和翅脉均为橙黄色。腹部各腹节的背面有硬化条纹,第1和第7腹节各有1条侧突。腹管黑色,圆筒状,端部稍细,具覆瓦状的花纹,尾片细长,基部缢缩,两侧各有刚毛3根。

无翅胎生蚜成虫体胖,呈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

腹部各节背面骨化较强,体节不明显,第1至第6腹节各有1块黑色斑。体壁较薄,具均匀的蜡粉。触角9节,第3节无感觉圈,其他特征与有翅蚜相似。

若蚜。个体小,紫灰色,体节明显。

(2)生活习性花生蚜虫1年发生20~30个世代。完成1代最短为4天,最长为17天。主要以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背风向阳的山坡、沟边、路旁的十字花科、豆科杂草或冬豌豆上越冬,有少量以卵越冬。翌年春天在越冬寄主上繁殖,4月中下旬平均地温回升到14益时,产生大量有翅蚜,先后向麦田、荠菜或刺槐、紫穗槐和国槐的嫩梢及春豌豆等寄主植物上迁飞,形成第1次迁飞高峰。5月中下旬花生出土后,田间的荠菜等寄主植物陆续老熟枯萎,又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花生田迁飞,形成第2次迁飞高峰,因此造成6月上旬始花的花生田蚜虫点片危害。进入6月中旬,由气温升高及天气干燥,有利蚜虫繁殖,再次产生大量有翅蚜在花生田内外蔓延,形成第3次迁飞高峰。这时正是花生开花期,如果条件适宜(干旱、少雨、高温),蚜虫则繁殖很快,一般4~7天就能完成1代,田间虫口密度剧增。这是蚜虫对花生猖獗危害的时期,也是花生病毒病发生的高峰期。梅雨期间,湿度大,天敌多,蚜虫密度锐减,加之天气炎热,部分蚜虫向阴凉的场所转移。

9~10月份气温降低,花生收获后,有翅蚜又从花生落粒自生苗和菜豆上移向荠菜等寄主危害和越冬。

(3)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亩用40%毒死蜱乳油10毫升,兑水1千克拌种,花生种子带药出苗后蚜虫迁飞危害时,即可致死,同时还可以兼治蛴螬、金针虫、蓟马等其他害虫。

前、中期喷施药液。苗期、花针期蚜虫发生时,可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喷雾防治。喷药时注意喷到叶片的背面,以提高效果。

2.蛴螬

蛴螬又叫土虫、地漏子等,是金龟甲幼虫的总称,它的成虫是金龟甲,为我国长江流域及北方花生产区的一种暴发性害虫。在花生幼苗期,成虫咬食茎叶,造成缺苗断垄。结荚饱果期,幼虫啃食根果,造成花生大片死亡和荚果空壳,大大降低产量。据观察,1头3龄暗黑鳃金龟蛴螬能取食8~10个幼果。一般使花生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0%~80%,甚至绝收。

(1)形态特征金龟甲属鞘翅目金龟甲科,种类很多,但严重危害花生的主要有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等几种。系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共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不同的发育阶段。

卵:产土中,初产为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膨大成圆球形,可见2个褐色上颚。

幼虫(即蛴螬):身体肥胖,通常弯曲成“c”字形,白色至乳黄色,皮肤柔软多皱纹,并生有细毛。头大而圆,黄褐色或棕褐色,口器发达。有3对胸足,腹部由10节组成。

蛹:为裸蛹,多为黄色或褐色。3对胸足和前后翅依次贴附在身体腹面,能自由活动,羽化前复眼变为黑色。

成虫(即金龟甲):身体多呈椭圆形。不同种的色泽、大小差别很大。有1对坚硬角质化前翅,后翅膜质,藏在前翅下,供飞翔用,少数种类后翅退化。触角末端膨大成叶片状。

(2)生活习性

大黑鳃金龟。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辽宁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或部分地区。2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隔年交替越冬。在苏北、山东越冬成虫4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末期。每晚8~9时为出土盛期。喜在花生、大豆等作物和矮小苗木上取食、交配。越冬幼虫10月中下旬下移,翌年4月中旬上移危害,6月上旬下移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原处越冬。

暗黑鳃金龟。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1年发生1代,而在东北各省则2年1代。在苏北、山东以老熟幼虫越冬。

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出土盛期,高峰期在7月上旬,8月上旬为末期。晚7时出土活动,8时为盛期,出土后飞到高粱、玉米及矮小灌木上交配。交配后飞往、杨、刺槐、栗等树木上取食,至黎明时飞回树墩或泥土内潜伏。

交配后的雌虫飞往花生地产卵。有隔日出土、趋光、假死和趋高、集中取食等习性。

铜绿丽金龟。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1年1代,以2~3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上移活动危害,5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为末期。每天黄昏出土,闷热无风天气活动最盛。黎明前潜伏。7~8月为1~2龄幼虫,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3龄幼虫,10月下旬下移越冬。

(3)防治方法蛴螬种类很多,发生规律不同,防治前必须进行虫情测报,弄清虫种。根据不同虫种的危害习性,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控制危害。

农业防治。一是轮作,特别是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可减轻蛴螬的危害。二是结合耕地、播种或收获时捡拾蛴螬,降低越冬基数。三是田边地头种植蓖麻,对诱杀成虫有很好的效果。四是保护天敌——臀沟土蜂,可减轻蛴螬的危害。

药剂防治。对成虫(金龟甲)可在发生盛期尚未产卵前进行药剂喷杀及人工扑杀,效果显着。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40%辛硫磷、90%晶体敌百虫等1000倍液进行田间喷雾,具有良好的防效。对幼虫可在播种期,主要防治春季上移危害的越冬幼虫。可用种子重量0.2%的辛硫磷乳油拌种,即40%辛硫磷乳剂50毫升,拌种25千克,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在花生生长期(开花下针期)产卵的成虫和幼龄期的幼虫,每亩可用40%锐劲特乳油25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拌肥细土25~35千克,顺垄撒花生植株基部,立即中耕培土。也可用40%锐劲特乳油25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兑水1000~1500千克,1~2龄幼虫高峰期逐穴灌药,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类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危害寄主相当广泛,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可危害包括瓜、茄、豆、葱、韭菜、菠菜以及粮食、经济作物等近100科、300多种植物,近几年对大面积花生危害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

(1)形态特征斜纹夜蛾成虫为体型中等略偏小(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的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纹复杂,其斑纹最大特点是在2条波浪状纹中间有3条斜伸的明显白带,故名斜纹夜蛾。幼虫一般6龄,老熟幼虫体长近50毫米,头黑褐色,体色则多变,一般为暗褐色,也有呈土黄、褐绿至黑褐色的,背线呈橙黄色,在亚背线内侧各节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斑。

(2)生活习性1年发生4代(华北)至9代(广东),一般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田埂边杂草中越冬,广州地区无真正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该虫冬季易被冻死,当地虫源多从南方迁飞而来。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大发生。成虫夜出活动,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酒等发酵物尤为敏感。卵多产叶背的叶脉分叉处,以茂密、浓绿的作物产卵较多,堆产,卵块常覆有鳞毛而易被发现。初孵幼虫具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潜伏在土缝处,傍晚爬出取食,遇惊就会落地蜷缩作假死状。当食料不足或不当时,幼虫可成群迁移至附近田块危害,故又有“行军虫”的俗称。斜纹夜蛾发育适温为29~30益,一般高温年份和季节有利其发育、繁殖,低温则易引致虫蛹大量死亡。间作、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有利其发生。天敌有寄生幼虫的小茧蜂和多角体病毒等。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或灌水,以破坏或恶化其化蛹场所,有助减少虫源。二是结合管理随手摘除卵块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虫,以减少虫源。

物理防治。一是点灯诱蛾。利用成虫趋光性,盛发期点黑光灯诱杀。二是糖醋诱杀。利用成虫趋化性配糖醋(糖颐醋颐酒颐水=3颐4颐1颐2)加少量敌百虫诱蛾。三是用柳枝蘸90%晶体敌百虫500倍液诱杀蛾子。

药剂防治。挑治或全面防治,交替喷施2.5%功夫、2.5%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悬浮剂3500倍液均匀喷雾2~3次,每次间隔7~10天。

特色花生种植,花生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三)花生田间草害及防治

1.花生田间主要杂草

(1)狗尾草俗称“谷莠子”,属禾本科一年生杂草。我国南北方花生产区均有分布。茎直立生长。叶带状,长1.5~3厘米。株高30~80厘米,簇生。每茎有一穗状花序,长2~5厘米,3~6个小穗簇生一起,小穗基部有5~6条刺毛,果穗有0.5~0.6厘米的长芒,棒状果穗形似狗尾。每簇狗尾草可产种子3000~5000粒,种子在土中存活20年以上。根系发达,抗旱、耐瘠,生命力强,对花生生长影响较大。可用甲草胺、乙草胺、都尔等防除。

(2)马唐俗名“暑草”、“面条筋”,属禾本科一年生杂草,遍布大江南北。在北方花生产区,每年春季3~4月份发芽出土,至8~10月份发生数代。茎叶细长,当5~6片真叶时,匍匐地面生长,节上生不定根芽,不断长出新茎枝。总状花序,3~9个指状小穗排列茎秆顶部。每株可产种子2.5万多粒。由生长快,繁殖力特别强,与花生争肥、争水、争光,影响花生生根发棵和开花结实,造成大幅度减产。可采用都尔、拉索等化学除草剂防除。

(3)蟋蟀草俗称“牛筋草”,属禾本科一年生杂草,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旱地杂草之一。每年春季发芽出苗,1年可生2茬。夏秋季抽穗开花结籽,每茎3~7个穗状花序,指状排列。每株结籽4000~5000粒,边成熟边脱落,种子在土壤中寿命可达5年以上。根系发达,须根多而坚韧,茎秆丛生而粗壮,很难拔除。耐瘠耐旱,吸水、吸肥力强。花生受其危害减产严重。可采用甲草胺、扑草净、都尔等防除。

(4)马齿苋俗名“马齿菜”,属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遍布全国旱地花生田间。茎枝匍匐生长,紫色。叶楔状长圆形或倒卵形,光滑无柄。花3~5朵生茎枝顶端,无梗黄色。蒴果圆锥形,每株可产5万多粒种子。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4月份发芽出土,7~8月份开花结实。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强,耐旱性极强。茎枝切成碎块,无需生根也能开花结籽,繁殖特别快,能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因而必须及时防除。

采用乙草胺和西草净等化学除草剂,进行地膜覆盖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5)野苋菜种类较多,主要有刺苋、反枝苋和绿苋,属一年生苋科肉质野菜。茎直立,株高40~100厘米,有棱,暗红或紫红色,有纵条纹,分枝和叶片均为互生。叶菱形或椭圆形,腋生或顶生穗状花序。每株产种子10万~11万粒,种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0年以上。是我国南北方旱地分布较广的杂草之一。长江流域每年4月份发芽出土,7月份抽穗开花,8~9月份结籽。由植株高,叶片大,根须多,吸水、吸肥力强,遮光严重,对花生危害大。采用西草净、恶草灵、乙草胺等除草剂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6)藜俗名“灰菜”,是我国南北方旱地分布较广的一年生藜科阔叶杂草。在我国长江流域4月份发芽出苗,8~9月份结籽,每株产籽7万~10万粒,种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0年。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叶片多,吸水、吸肥力强,遮光量大,种子繁殖力强,对花生危害特别大。可采用乙草胺、西草净、恶草灵防除。

(7)香附子又叫“三棱草”、“回头青”,属莎草科多年旱生杂草。分布我国南北方沙土旱作花生产区。茎直立生长,高20~30厘米,基部圆形,地上部三棱形。叶片线状。茎顶有3个花苞,小穗线形,排列呈复伞状花序,小穗上开10~20朵花,每株产1000~3000粒种子。有性繁殖靠种子,无性繁殖靠地下茎。地下茎分为根茎、鳞茎和块茎,繁殖力特强。

我国长江流域3月中下旬块茎、鳞茎和少量种子发芽出苗,4~5月份大量繁衍,6~7月份开花,8~9月份结籽,并产生大量地下块茎。在生长季节,如只锄去地上部茎叶,其地下茎1~2天就能重新出土。繁殖快,生命力强,对花生危害较大。

可用西草净和扑草净防除。

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一是实行水旱轮作。水田、旱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发生杂草的种群不同,因而通过水旱轮作,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发生。二是施用腐熟有机肥料,避免混有活力的杂草种子随有机堆肥、灰粪肥入田。三是人工除草。苗期选择晴天进行中耕锄草,花针期结合培土再次锄草,中后期人工拔除田间杂草。四是采用地膜覆盖。覆膜栽培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特别是夏花生覆膜后,膜内高温对多数杂草具有很好的烫杀作用。

(2)药剂防治

甲草胺:又名拉索、草不绿。江苏省南通化工厂生产的为43%乳剂,美国孟山都农药公司产品为48%乳剂。它是花生播后芽前施用的选择性除草剂之一,对人畜毒性很小,其药效主要是通过杂草芽鞘吸入植物体而杀死苗株。对马唐、狗尾草等单子叶杂草防效较高;对野苋、藜等双子叶杂草防效较低。

据调查,覆膜栽培花生施用甲草胺,在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花生田,一般苗期杀草率为88.9%,花针期杀草率为89.6%。施用方法为:亩用43%~48%甲草胺乳剂150克,兑水50千克,播后幼苗顶土前3~5天,采用喷雾器均匀喷地表。

注意事项:该乳剂有一定刺激作用,溅入眼内或皮肤接触后要立即用清水洗干净。甲草胺能溶解聚氯乙烯、丙烯腈等塑料制品,需用金属、玻璃器皿盛装。遇冷(低0益)易出现结晶,已结晶的甲草胺在15~20益时可再溶化,对药效没有影响。

乙草胺:又名绿莱利,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江苏昆山化工厂和河北宣化农药厂生产,为50%乳油制剂。属酰胺类旱田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对人畜安全低毒。它的药效主要是抑制和破坏杂草种子细胞蛋白酶。单子叶禾本科杂草主要是由芽鞘吸入株体;双子叶杂草主要是从幼芽、幼根吸入株体。被杂草吸收后,可抑制芽鞘、幼芽和幼根的生长,致使杂草死亡。但花生吸收后很快代谢分解,不产生药害而安全生长。主要杀除马唐、稗草、狗尾草、早熟禾、蟋蟀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野苋菜、藜、马齿苋也有一定防效。经试验,对一年生单子叶杂草防效达99%以上,对一年生双子叶杂草防效达90%以上。但对多年生杂草低效或无效。施用方法:乙草胺为芽前选择性除草剂,必须在花生播种后出苗前喷施地面,覆膜比露栽防效高。每亩施药量,覆膜田60~80毫升、露地120~150毫升,兑水50~60升,均匀地喷垄(畦)面。地膜栽培的,喷药后立即覆盖地膜;露地的,喷药后禁止人畜进地践踏。

注意事项:乙草胺的防效与土壤湿度和有机质含量关系较大,覆膜和沙土地药量应酌减,露地和肥沃粘壤土地药量可酌增;对黄瓜、水稻、菠菜、小麦、韭菜、谷子、高粱等粮菜作物敏感,切忌施用;对人畜和鱼类有一定毒性,施用时要远离饮水、河流、池塘及粮食饲料等,以防污染;对眼睛、皮肤有刺激性,应注意防护;有易燃性,贮存应避开高温和明火。

扑草净:上海红卫农药厂和吉林市农药厂生产的50%可湿性白色粉剂,对金属和纺织品无腐蚀性;遇无机酸、碱分解;对人畜和鱼类毒性很低。属内吸传导型选择性除草剂。

它能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使其因生理饥饿而死。对杂草种子萌发影响很小,但可使萌发的幼苗很快死亡。施土壤后,能吸附在5厘米以内土层的土粒上。主要防除马唐、稗草、牛毛草、鸭舌草等一年生单子叶杂草和马齿苋等一年生双子叶恶性杂草。花生旱田杀草率为94%~99%。经试验,露地施用毒土后12天检查,对龙爪草、莎草、光头稗、马齿苋的防效为80.3%~100%;施后37天检查,防效为97.8%~100%;施后60天检查,防效为85.7%~100%。施用方法:每亩适宜用量为150~250克。可将每亩药量混入含水25%左右的过筛细沙土15~20千克,充分拌合后,花生播种后、出苗前均匀撒地面;也可将扑草净按亩用量兑水50~60升,花生播种后均匀喷垄面或畦面,随即覆盖地膜,每亩用量可酌减至150~200克。

注意事项:药量要准确,毒土要拌匀、撒匀,药液要喷匀,以免产生药害;夏播花生要减少药量或不用,因其气温高30益时易造成药害;喷药器械要反复冲洗干净,方能用喷施其他农药,以免发生药害;扑草净在土壤中移动渗透性很强,对沙土地花生慎用,以免污染地下水。

都尔:又名杜尔、异丙甲草胺。瑞士汽巴-嘉基有限公司生产的72%异丙甲草胺乳油,为覆膜花生大面积应用的一种芽前选择性除草剂。主要通过芽鞘或幼根进入株体,杂草出土不久就被杀死,一般杀草率为80%~90%。对马唐、稗草、野黍等一年生单子叶杂草防效达90.7%~99%。对荠菜、野苋菜、马齿苋等双子叶杂草,防效为66.5%~81.4%。

都尔在花生播前施用后的持效期为3个月。花生封垄后对行间的禾本科杂草仍有防效,3个月后药力活性自然消失,对后茬小麦等作物影响极小。施用方法:花生播种后、覆膜前地面喷施。每亩用量100~120毫升。沙土地用量酌减为100毫升;露栽或土质粘重地可用120毫升。每亩用量兑水50~60千克搅匀后均匀喷施。

注意事项:都尔易燃,贮存时温度不要过高;严格按推荐用量施药,以免造成药害;无专用解毒药剂,使用时注意安全。

特色花生种植,花生病虫草鼠害的防治

(四)花生鼠害及防治


1.害鼠种类

(1)黑线姬鼠又称田姬鼠、黑线鼠、长尾黑线鼠,中型家鼠之一,分布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体长在65~117毫米,背毛棕褐、棕红色,背中央有一条明显黑纹从耳间一直延伸至尾部。多栖息田埂、土堤上,也侵入到人们的住屋内作巢,因带有大量外寄生虫,为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宿主,传播的疾病多达17种,是一种主要的疫情兽,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杂食性,主要在夜间活动,吃食各种农作物。

栖息环境较广泛,以向阳、潮湿、近水场所居多,在农田多背风向阳的田埂、堤边、河沿、土丘筑洞栖息。洞系较简单,分栖息洞和临时洞两种。栖息洞多为2~3个洞口,洞道长1~2米,内有岔道和盲道,窝巢用干草筑成,结构紧密坚实,不易脱落。临时洞简单,只有1个洞,无窝巢。无存粮习性,主要以夜间活动为主,尤以上半夜最为活跃,白天一般不活动。

不冬眠。繁殖力强,1年繁殖2~3胎,春夏季为繁殖盛期。

每胎产仔多为5~7只。

(2)褐家鼠又称沟鼠、大家鼠、大耗子,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该鼠的存在,是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最主要害鼠,数量多,危害大。

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20~280克,尾明显短体长,被毛稀疏,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后足较粗大。头部和背中央毛色较深,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体侧毛颜色略浅,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

栖息场所广泛,为家、野两栖鼠种。以室内为主,主要在屋角、墙根、厨房、仓库、地下道、垃圾堆等杂乱无章的隐蔽处营穴。室外则在柴草垛、乱石堆、墙根、阴沟边、田埂、坟头等处打洞穴居。具有迁移习性,在室内食物缺乏,或密度过大时,迁移到农田建造临时洞穴活动危害。在农田除危害花生外,还危害甘薯、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等。在居民区主要盗食各种粮食和食物。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

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对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遇见异物即起疑心,遇到干扰立即隐蔽,但视力差。全年均可繁殖,以5~9月为繁殖盛期,一般每年可产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产仔8~10只,最多可达16只。

(3)小家鼠又称鼷鼠、小鼠、小耗子、米鼠仔,为鼠科中的小型鼠,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家栖鼠中发生量仅次褐家鼠的一种优势鼠种。种群数量大,破坏性强。体长60~90毫米,体重7~20克,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体长。头较小,吻短,耳圆形,明显地露出被毛外。上门齿后缘有一极显着的月形缺刻,为其主要特征。毛色随季节与栖息环境而异。

体背呈现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腹面毛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尾两色,背面为黑褐色,腹面为沙黄色。

四足的背面呈暗色或污白色。

栖息环境非常广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踪迹。住房、厨房、仓库等各种建筑物,以及衣箱、橱柜、打谷场、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栖息处。小家鼠具有迁移习性,每年春播时,从住房、库房等处迁往农田,秋季集中作物成熟的农田中。作物收获后,它们随之也转移到打谷场、粮草垛下,后又随粮食入库而进入住房和仓库。最喜食各种粮食和油料种子,初春也啃食麦苗、树皮、蔬菜等。昼夜活动,以夜间为主,尤其在晨昏活动最频繁。繁殖力很强,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以春、秋两季繁殖率较高,冬季低。孕期20天左右,1年可产仔6~8胎,每胎4~7只。初生鼠当年可达到性成熟并参与繁殖。小家鼠危害所有农作物,盗食粮食。主要危害期为作物收获季节。危害时一般不咬断植株,只盗食谷穗,受害株很少倒伏。

2.防治方法

在掌握害鼠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针对其流动性大、迁移危害性强的特点,生产上可以乡(镇)或农场、全村组为单位,实施大面积统一行动,统一防治,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1)农业防治主要是通过耕作等方法,创造不利害鼠发生和生存的环境,达到防鼠减灾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科学调整作物布局,连片种植,减少食源,以利统一防治。

搞好村庄及家庭环境卫生,加强农田硬质沟渠建设,以压缩和干扰鼠类栖息场所,减少害鼠藏身之处。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渠旁杂草杂物,消灭荒地,以便发现鼠洞和用药。

采取深耕和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以避免和降低害鼠。

灌水灭鼠。旱地在雨季集雨灌洞,水浇地进行适当冬灌,可有效降低本田害鼠基数。

(2)物理防治采用一些简易的机械工具,具有较好的灭鼠效果。

鼠夹。在鼠洞边放置并固定鼠夹,上面放新鲜饵料,在乏食季节效果很好。田间的鼠夹一般放置田埂、渠道、沟边、地角、路旁、荒地,夹距为10米伊20米,鼠夹应与道路方向垂直;农户的鼠夹放置猪圈旁、后屋檐、厨房等,放在洞口、鼠道上。使用时应小心并避免误捕家禽,用过的鼠夹必须用开水烫洗干净,除去异味。

鼠笼。常用农舍、农田灭鼠和科研捕鼠,鼠笼应放在害鼠经常活动的地方,顺鼠道布放,笼门朝鼠洞方向,位置要与洞口有一定距离,鼠笼内放上鼠类喜爱吃的新鲜诱饵。

粘鼠板。粘鼠板尺寸一般为10厘米伊15厘米大小,布放在鼠道和害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在粘鼠板中央放上诱饵。

(3)生物防治养殖家猫,保护蛇类、猫头鹰等食鼠动物,可有效地降低家鼠及田鼠种群数量,控制鼠害。

(4)药剂防治在采用上述防治方法的基础上,可突击进行化学药剂防治,能达到高效、迅速灭鼠的效果。

毒饵诱杀。选择田间食源稀缺的冬春季节,用0.1%敌鼠钠盐毒饵或0.05%溴敌隆毒饵,以小麦、大米或玉米(小颗粒)作诱饵,采取大面积、大范围统一投饵,防效较好。

熏蒸。早春季节,用小锹挖出有新土的鼠洞,塞入磷化铝1片,再用泥土堵紧踩实,1周后复查复治,防效达90%以上。

采用药剂防治,必须重点保障人、畜、家禽安全,特别注意如下事项:一是严格按灭鼠毒饵配制操作规程,集中配制毒饵,专人统一投放,严禁小孩和老人接触毒铒。二是田间投饵前,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避免雨天放药。三是投饵期间,关养好家禽家畜,以防中毒事故发生。一旦发现中毒,可注射维生素K1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四是清理残余毒饵,收集鼠尸深埋,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大面积防治以后,应做好防治效果复查,当害鼠密度仍超过防治指标时,还需做好补治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