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波斯帝國一直都在和希臘對峙,在歷史記錄中不免讓人認為波斯是想完全征服希臘,使其成為自己的領土或子民。這也是絕大多數帝國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原因,那麼波斯真的是為了自己的領土擴張而反覆挑起與希臘的鬥爭嗎?在這樣的戰爭中波斯並沒有獲利,甚至常常以失敗告終,使得征服希臘成了遙不可及的願望。

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大流士

起初征服他們這樣的想法是大流士提出的,後來直到大流士去世也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波斯不停的挑戰希臘,但古時候的希臘是個比較龐大的國度,它獨立於小亞細亞和印度之間,本就有一定軍事基礎,加上經濟發展一直比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波斯的入侵讓希臘人憤怒不已,齊心協力要打敗波斯,這樣的局勢之下波斯是很難大獲全勝的。道理連我們這些行外人都懂,當時的波斯國王和軍隊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那麼波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非要去征服希臘這樣的國家呢?這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入手考察。

一、 在前往征服希臘之前大流士的考慮,可以看出國家之間的對峙往往是因為政治上的矛盾

從公元前492年開始,大流士就不斷地派遣有能力的將領去討伐希臘,在很多學者眼中,這不過是帝王想要讓自己的領土更寬闊、通知區域更多,這樣的想法是每一代王朝都有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征討,大流士逐漸從人們這樣的慣性思維中脫離出來,他的做法已經完全不像是單純的領土擴張這麼簡單,似乎還別有深意。這就要討論到大流士出發之前的目的和想法了。

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這麼多年間,大流士四處征討,完全不是隻盯著希臘這一個國家。被他征討過的小國並沒有像正常的征討完之後的國家一樣,需要向波斯進貢或者朝奉,更甚至波斯都沒有出兵對他們進行管理和控制。他們就像沒有被戰爭侵襲過的國家一樣,獨立於波斯之外,不需要做任何改變。這樣的討伐似乎沒有什麼用處,波斯為什麼大費周章之後卻不把它們作為自己戰利品?這就是大流士的不同之處了,他想要的並不是佔領整個歐洲,而是想讓別的國家臣服於他,不需要什麼進貢,這麼說來有點孩子脾氣,只要得到那個國家的投降書就已經滿足了。

正是因為大流士是這樣一個想法,所以很多其他的周邊小國為了避免戰爭殃及自己,紛紛主動求和,向大流士和整個波斯國投降。這樣的做法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同時還減輕了大流士的壓力,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甘願如此,一些比較發達的、有了自己軍事基礎和能力的國度怎麼會願意沒有戰火就直接屈服,希臘就是其中一個。

希臘位於小亞細亞和印度之間,小亞細亞是波斯想要牢牢把握在手中的棋子,因為它本身就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可以提供給波斯。小亞細亞沿岸一直髮展比較好,也逐漸成為波斯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這樣的戰略位置不免讓大流士對希臘有所提防,希臘不是那種不需要擔心的彈丸小國,他們隨時可能衝出來和波斯決一死戰。起了疑心的大流士認為,必須出兵讓希臘徹底臣服才能保證自己對小亞細亞的控制。這就是波斯進攻希臘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其他原因都是由這個演變出來的,歸根結底是要讓希臘不再對波斯邊境地區有威脅。

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為什麼波斯只擔心希臘而不擔心印度?並不是因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沒有希臘好,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小亞細亞和希臘本土人是同根同源,他們都是希臘人,一直保持著比較友好的聯繫。這讓希臘越來越成為波斯的眼中釘,戰略位置突出的小亞細亞和另外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密切聯繫,怎麼也會讓大流士不滿。再加上希臘本身就有海上優勢,進攻波斯也大有可能,這麼一個危險的國家如果不趁早將他們打服,實在擔心以後會對波斯有怎麼樣的影響。

小亞細亞的希臘人曾經組織過一次暴亂,那時候希臘的雅典大力相助,在這場暴亂中波斯看到了他們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成為進攻希臘的導火索。如果不趕快解決這樣的事情,以後小亞細亞不服從管制而身後又有希臘支撐,不外乎養虎為患。

在大流士期間,一直都抱有對海上權力的奢望,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海洋政策。但是最大的阻礙就是希臘,海軍力量沒有希臘強,在戰略上可不能認輸。大流士制定了一堆海上管理的策劃和方針,想實實在在地控制海上權力。由愛琴海進入到黑海的航道對希臘和波斯同樣重要,政治上希臘阻礙波斯對小亞細亞的控制,經濟上又不斷地爭奪海上權力。這讓大流士又一次揚起了進攻希臘的旗幟。

二、 薛西斯繼承大統,接著大流士的霸業繼續對希臘發難,戰爭一觸即發

公元前485年,這個擁有宏圖大志的人——大流士去世了,一時間波斯混亂不堪,本身對希臘的討伐就沒有什麼結果,突然主心骨不在人間,這讓政權不穩定的波斯如何是好。這時候,另一個高舉著討伐希臘大旗的人出現了,他就是薛西斯。上位以來薛西斯一直都勤勤懇懇,不僅收回了對埃及的統治權,還繼續大流士的征途,繼續向希臘出發。其實起初薛西斯是沒有徵討的意向的,全都是聽從了身邊瑪爾多紐斯的勸告,他從猶豫不決到堅定地追隨大流士的腳步,這期間一定考慮良久。

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剛上位的薛西斯需要保證自己的統治,如果他沒有如同大流士一般的果敢和勇氣,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為自己贏得民心的。波斯人經過多年的繁衍和生活,在思想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不會認同一個沒有能力的人當自己的領導者,這一點薛西斯很清楚。在戰略佈局方面大流士在位期間就已經有了規劃,不需要他多費心力,有了這樣的樹蔭罩著,薛西斯還是願意執行下去的。

再說希臘,沒有大流士的逼迫,他們顯得更加放肆了一些,沒有把這個剛繼承大統的薛西斯放在眼裡,於公於私都很讓人憤怒,而且經過多年的對峙,薛西斯也沒有奢望可以在自己在位期間和希臘建立友好關係,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和希臘撕破臉。這樣繼承了大流士的傳統,可以適當的俘獲一些民心,又可以把這個虎視眈眈的希臘征服。

三、 大流士和薛西斯的征服之路,希臘頑強抵抗,導致波斯軍隊屢屢受挫,最終放棄討伐

在眾多原因的催促之下大流士於公元前492年第一次向希臘開火,當時剛好遇上風暴,絕好的進攻機會就這樣白白流失,還沒有開始戰鬥就已經損失了2萬多人,這樣的打擊可不小。後來在和敵軍的對抗之中也死了不少將士,後來第二年大流士暗中打探希臘的動靜,想知道他們對於波斯是投降還是作戰的態度,這樣的做法也可以看出通過第一次交鋒,大流士已經不是完全不考慮地向希臘宣戰了,他沒有最開始的篤定,現在反而有些擔心希臘反咬一口。

波斯帝國和古希臘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490年,相隔兩年之後大流士再次出發了,這次是秉承著要征服雅典、並且把征服了的雅典奴隸帶回波斯的原則。這樣的口氣讓雅典人很生氣,波斯大軍這次沒有從兩年前的路線進軍,而是選擇從薩摩斯出發在海上橫渡愛琴海。這樣做一來是為了躲避兩年前的那場風暴,二來也是給叛亂的城邦警告和報復,這麼看來大流士還是個比較小肚雞腸的人。

第二次戰爭中雅典把波斯的陸軍打得落花流水,有一次戰敗在別人的土地上。同時雅典的軍隊及時回到城邦防守,使得波斯的軍隊沒有辦法再次發起進攻,只好灰溜溜的離開了。三次積極備戰和兩次出兵失敗讓大流士非常受挫,死後人們也一直流傳著他的事蹟,薛西斯繼承大流士的遺志其實並不是為了大流士,更多地考慮到自己未來的統治之路。

雖然有了前人經驗,但是在希臘人的團結抵抗之下,薛西斯也沒有完成大流士的願望,對於希臘的征討就此罷休,希臘人團結起來維護了自己的獨立地位,就這樣開始了新的篇章,這在希臘人的歷史上是永遠不會腐朽的華章。

參考文獻:

《波斯帝國史》

《伊朗通史》

《荷馬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