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楔子

一百二十八年前的今天,1891年12月17日,胡適出生於上海大東門外。

一百一十七年前的今天,1902年12月17日,因庚子之亂停辦的京師大學堂,經過重新整修後,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和仕學館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九十八年前的今天,1921年12月17日,胡適先生的幼子胡思杜出生於北京。

中國上海

1891年12月17日(清光緒十七年),在上海大東門外,外鹹瓜街南段251號,程裕新茶葉棧內,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嬰兒就是日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現代著名學者胡適。

中國臺灣

1893年4月12日,胡適隨母親與二哥、三哥在四叔的護送下前往中國臺灣的臺南,與父親胡傳團聚。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胡適父親胡傳畫像圖片來自《胡適晚年身影》

胡傳(1841-1895 ),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上莊人,出生於一個徽州茶商的家庭。1881年入吳大澂幕僚。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1953年臺灣省臺東縣在鯉魚山興建“清檯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先生紀念碑”圖片來自《胡適晚年身影》

1892年春任「全臺營務處總巡」。1893年,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兼鎮海後軍各營統領,在臺東州官期間,獎勵農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職,整頓營務,鞏固海防。1895年8月奉命內渡,同年病逝於廈門,享年55歲。

馮順弟(1873-1918)安徽績溪中屯人,17歲嫁給比她大三十歲的胡傳做第三任妻子, 胡傳兩次娶妻均早逝,留有三個女兒和三個兒子。馮順弟23歲守寡,為資助胡適讀書,她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胡適在美留學期間,馮順弟病重時請人拍攝的照片。“吾兒見此影,如見吾矣”圖片來自《胡適晚年身影》

安徽績溪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胡適隨母親離開臺灣返回上海,之後回祖籍安徽績溪縣上莊村,5歲進家塾讀書。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安徽績溪上莊胡適故居(2014-11)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胡適5歲回到安徽家鄉,母親讓他在四叔開辦的私塾裡唸書。(2014-11)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安徽績溪胡適故居展陳(2014-11)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安徽績溪胡適故居內胡適先生銅像(2014-11)

1904年胡適與江冬秀訂婚,同年到上海,入梅溪小學堂。(張煥綸創辦於1878年的梅溪書院,今上海梅溪小學。胡適的父親胡傳與張煥綸是上海龍門書院的同窗好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胡適進澄衷學堂。(1900年葉澄衷先生創辦“澄衷蒙學堂”,1901年,蔡元培任校長,今上海澄衷高級中學。)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圖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胡適自述》

1906年胡適考入中國公學。(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創辦,鄭孝胥為監督,于右任、馬君武曾在中國公學任教)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圖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胡適自述》


中國公學的教職員和學生有不少是革命黨人,革命書刊流行甚廣,革命空氣甚為濃厚。胡適先生加入了競業學會,這是個有革命傾向進步團體。《競業旬報》是競業學會所辦的刊物,第一期發表了胡適先生作的《地理學》一文。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競業旬報》第24、25期胡適先生用鐵兒筆名發表《婚姻篇》 北大紅樓2019-9

《競業旬報》為胡適先生的文字和思想訓練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08年胡適入中國新公學,兼任英文教員。

胡適在澄衷學堂受嚴復《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影響,二哥給他取表字“適之”。在中國公學胡適將自己置身於時代的潮流中,但中國公學因校務管理鬧出風潮,學生退學另組中國新公學。而中國新公學經濟困難,工作欠薪。母親病倒了,兄長又要分家。“在那個憂愁煩悶的時候,又遇著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著他們墮落了。”

胡適《四十自述》:“幸而我們都沒有錢,所以都只能玩一點窮開心的玩意兒:賭博到吃館子為止,逛窯子到吃‘鑲邊’的花酒或打一場合股份的牌為止。

“有一個晚上,鬧出亂子來了。”因醉酒胡適與巡警互毆被拘於警所。“上午開堂問事,幾分鐘就完了,我被罰了五元,做那個巡捕的養傷費和賠燈費。”翌日清醒後胡適慚愧不已。“覺得對不住我的慈母,——我那在家鄉時時刻刻懸念著我,期望著我的慈母!”他發誓從此改過,辭去教職(在華童公學不足一月)專心預備功課,準備投考第二批留美官費生。

胡適先生少年時身體瘦弱、好靜、愛讀書,母親管教非常嚴厲。從小文縐縐的樣子,大人們都說胡適“像個先生的樣子”。

十八歲的小夥子,遠離了母親的束縛,青春期的叛逆,荷爾蒙的膨脹,理想的破滅,生活的窘迫。所謂的荒唐也罷,所謂的墮落也好,即便是被拘於警所,也只是人生的體驗而已。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1909年,胡適十八歲時候的單身照片。圖片來自惠文《胡適四十自述》

想想當年上海街頭,胡適以瘦弱的身軀同巡警滾在一起,臉上有傷滿身泥汙。而幾十年後身負三十幾個博士頭銜胡適先生溫文爾雅、衣冠楚楚,身邊不是學者、就是政要,還是蠻有意思的。

宣武門外椿樹上頭條-績溪會館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宸垣識略》西城會館之著者,椿樹頭條衚衕曰績溪、龍溪。2019-9

宣外椿樹上頭條,長215米,曾有績溪、咸寧、龍溪、黎川、臨江等會館。

績溪會館始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績溪縣人氏餘任卿、曹華宇、葛應秋等捐資修建。

1881年胡適的父親,胡傳隻身北上赴京,寄宿績溪會館,在族兄的幫助下,投奔在吉林寧古塔的吳大澂做幕僚, 搞土地測量、戶口調查、國界會勘、邊地墾務等工作。 因工作出色,吳大澂向朝廷保薦,胡傳獲候補知縣 。1891年7月在江蘇辦理稅務擔任上海“淞滬釐卡總巡”,同年奉旨調往臺灣,次年春任「全臺營務處總巡」。1893年,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兼鎮海後軍各營統領,在臺東州官期間,獎勵農桑,教育原住民,以文官兼武職,整頓營務,鞏固海防。

績溪會館重建胡傳是捐款人之一。

1910年7月3日胡適與二哥(胡紹之)到北京,暫住在宣武門外椿樹上頭條安徽績溪會館。

1947年績溪會館總登記表

不動產

外二椿樹上頭條一號至五號,北椿樹衚衕十四號共六所,計房屋九十八間及地基。又,外三績溪義園門牌二號地三段內房屋六間。

現有職員數

董事 胡適

副董事 曹孔修 胡成之。

現有同鄉 計五十六名口

登記日期 三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填表人簽字 胡適

績溪會館是胡傳、胡適父子兩代踏上仕途的起點。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此地曾種植大量椿樹,故有椿樹衚衕三條之稱,1998年建設椿樹園小區。 2019-9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椿樹上頭條績溪會館的位置大約在小區東門暨8號樓的地方。 2019-9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椿樹上二條某院子的一株百年的老棗樹保留在椿樹園小區的花園中。2019-9

1999年9月椿樹街道的老街坊門回遷椿樹園小區,20年後已經沒有人知道績溪會館了,有位老先生曾經在椿樹上頭條1號居住,也不知道該院曾是績溪會館。老街坊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上頭條東口路北1號院的位置在,今天椿樹園小區東門。

北京宣南地區的“會館文化”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近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前進的人物,無不與宣南的會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871年時任湖廣總督李鴻章、湖南巡撫李翰章、漕運總督吳棠等各地安徽籍官員共同捐資,北京安徽會館落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9月20日康有為離開南海會館,僥倖躲過步軍統領衙門的搜捕。同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從容被捕,28日在宣武門外菜市口英勇就義。

1912年5月6日魯迅搬入紹興會館,在這裡住了七年,先後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等著名作品。

1912年8月25日孫中山先生在湖廣會館,主持了國民黨成立大會。

1919年12月28日毛澤東在湖南會館主持湖南旅京各界人士驅逐軍閥張敬堯的大會,並發表演講。有資料稱,毛澤東不僅在這裡召開驅張大會,還曾在湖南會館居住過一段時間。

胡適《四十自述》:“我閉門讀了兩個月的書,就和二哥紹之一同北上。到了北京,蒙二哥的好朋友楊景蘇(志洵)先生的厚待,介紹我住在建築中的女子師範學校校舍裡,所以費用及省。在北京一個月,我不曾看過一次戲。”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宣武門內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

1908年7月設立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暫借用八角琉璃井醫學館作為臨時校舍。1909年,在宣武門內石駙馬大街建築新校舍。1910年,新校舍竣工,該校遂遷至石駙馬大街即今北京新文化大街魯迅中學校址。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魯迅中學原北京女子師範大學

胡適與二哥到京後暫住績溪會館,後經二哥的好友楊先生幫忙,移居女師大校舍複習功課。“楊先生指點我讀舊書,要我從《十三經注疏》用功起。我讀漢儒的經學,是從這個時候起的。”胡適《四十自述》。

崇文門內史家衚衕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燈市口史家衚衕2019-9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用所退還的“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錢款幫助中國辦學,並幫助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1909年清朝外務部成立遊美學務處,管理赴美留學事務。遊美學務處在史家衚衕招考赴美留學生,1909年、1910年、1911年三次考試都是在史家衚衕小學舉行。

清雍正二年設立“左翼宗學”,1905年左翼宗學改建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學堂,1910年3月改為左翼八旗中學堂,1912年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1936年二中遷入內務部街新址,1939年在二中舊址建立史家衚衕小學。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美國“庚子賠款”官費生考試地點,設在燈市口史家衚衕左翼八旗中學堂(今史家衚衕小學)。

胡適《四十自述》:“留美考試分兩場,第一場考國文英文,及格者才許考第二場各種科學。國文試題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我想這個題目不容易發揮,又因我平日喜歡看雜書,就做了一篇亂談考據的短文,開卷就說: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規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下文我說《周髀算經》作圓之法足證其時尚不知用規作圓;又孔子說‘不逾矩’,而並不舉規矩,至墨子孟子始於規矩並用,足證規之晚出。這完全是一時異想天開的考據,不料那時看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據癖,大賞識這篇短文,批了一百分。”

“英文考了六十分,頭場平均八十分,取了第十名。第二場考的各種科學,如西洋史、如動物學、如物理學,都是我臨時抱佛腳預備起來的,所以考的很不得意。幸虧頭場的分數佔了大便宜,所以第二場我還考了個第五十五名。取送出洋的共七十名,我很挨近榜尾了。”

“我在學校裡用胡洪騂,這回北上應考,我怕考不取為朋友所笑,所以臨時改用胡適的名字。從此以後,我就叫胡適了。”

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試官。不知哪位給胡適100分得老師是誰,總之胡適真的很幸運,假如他沒有留美,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一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考據短文,也伴隨胡適一生的做學問的信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胡適”的名字跟了他一輩子。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史家衚衕博物館。2019-9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梅貽琦先生是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趙元任、竺可楨、胡適為第二批赴美留學生。史家衚衕博物館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第2名趙元任,第28名竺可楨。圖片來自《胡適晚年身影》

這張留美學生油印榜單是1934年2月胡適在南京竺可楨家中看到的,胡適請竺可楨抄寄一份,後來委託同鄉章希呂重抄一份放在日記裡,胡適與竺可楨是上海澄衷學堂的同學。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第55名胡適,第57名胡達。圖片來自《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2019-9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胡適先生的文章《追思胡明覆》史家衚衕博物館2019-9

胡適《追想胡明覆》:“宜統二年(1910)七月,我到北京考留美官費。那一天,有人來說,發榜了。我坐了人力車去看榜,到史家衚衕時,天已黑了。我拿了車上的燈,從榜尾倒看上去(因為我自信我考的很不好),看完了一張榜,沒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看過頭上,才知道那一張是"備取"的榜。我再拿燈照讀那‘正取’的榜,仍是倒讀上去。看到我的名字了!仔細一看,卻是‘胡達’,不是‘胡適’。我再看上去,相隔很近,便是我的姓名了。我抽了一口氣,放下燈,仍坐原車回去了,心裡卻想著,‘那個胡達不知是推,幾乎害我空高興一場!’”

我的朋友胡適之(上)

洋車。北大紅樓2019-9

自1910年7月3日到京,7月底或8月初參加留美考試,8月16日在上海登船赴美,胡適先生在北京逗留大約一個多月的時間,甚至赴美前都沒來得及回安徽老家辭別母親,只好把辮子剪下託人帶給母親。

七年後胡適先生再次來到北京,封建帝制已不復存在,這裡是中華民國的首都。他以北京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站在國立北京大學的講臺上,並逐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