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老兵精神,繼續為新時代發揮餘熱作用

——訪退休幹部羅日加

說起羅日加,可以說是那個民兵工作鼎盛時代的代言人。他生於1948年11月,1966年1月參加工作,1973年入黨。1968年羅日加參軍,成為一名蘭州軍區蘭字741部隊52分隊的戰士。當時當兵是件至高無上的事,“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是整個時代的風尚,全國人民“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他當兵三年,參加過西藏丁青剿匪戰鬥。在平時從未發生過人員執勤受傷、公物丟失、損壞等現象。先後擔任過警衛班副班長、班長,受到過2次嘉獎。他所在的班被評為“五好戰士”標兵班,成為專門為地方培養輸送合格人武幹部的搖籃。

感恩新時代 奮進新玉樹|發揚老兵精神,繼續為新時代發揮餘熱作用

1970年11月,羅日加轉業到地方玉樹縣工商科工作、後到哈秀鄉人武部擔任部長、哈秀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書記。期間,被蘭州軍區評為全國“百名優秀人武幹部”。1996年羅日加調到玉樹縣農牧局擔任副局長,退休時在正科級職務上享受副縣級待遇。

羅日加轉業到地方工作後,在鄉鎮長期擔任人武部長,時刻保持著軍人的嚴謹和雷厲風行的作風,他說自己是“在思想上永不退伍的軍人”。

“我原是一個哈秀瑪龍大隊二社的放牧員,當時根據‘農村工作六十條’,大隊、生產隊幹部由民主評選,我被選為‘優秀放牧員’、牧場的場長和大隊副隊長。後被派到青海民族學院文化班學習二年,學習結束後回來成為一名國家幹部,1968年參軍。”

“那時候生活非常困難。現在最窮的人在當時就是最富的人。當時工作組下鄉,別說群眾能吃到肉,就是幹部也不例外。群眾常年吃的是‘讓巴’,就是曲拉和草籽拌在一起的團餅。幹部每人一個月口糧13斤,牧民8斤青稞。在哈秀工作期間,牧業基礎較好,人口少,大約1700人,牲畜11萬頭只匹,是玉樹縣‘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有酥油、曲拉,但是糧食缺乏。”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各級黨委、政府特別重視民兵工作。武裝基幹民兵有馬騎、半自動步槍、騎槍、小口徑步槍。武裝幹事有騎槍、短槍、衝鋒槍,後來改換成半自動步槍和全自動步槍。基幹民兵,不帶武器和馬匹,是民兵力量後備軍,還有普通民兵職責是維護地方社會治安。當時哈秀鄉有民兵600人,是‘抓革命、促生產’的骨幹力量。”

“那時候,牧業生產實行‘三兼顧’,即國家、集體、個人。哈秀鄉一年要上繳牲畜一萬頭只匹。一年中的酥油、羔皮、曲拉等,個人按工分制分配70%。一是平均按人頭分、按公分分配佔30%,自留畜用於個人,多的有6、70頭只,少的幾乎無。”

“我的感覺是,解放後,群眾的生活隨著國家的發展一步步地好起來。舊社會90%以上的貧農,身上穿、吃的都不如現在的貧困戶。國家由一窮二白髮展到今天這麼強大,這個變化始料不及。就哈秀鄉而言,以前蟲草一斤13元,現在6萬元以上,排除物價上漲因素,群眾收入還是非常明顯。過去採挖蟲草要上交國家、集體,現在全部屬於個人。現在社會你有多勤勞就有多富裕。再加上精準扶貧的好政策,產業扶貧興起,到處都是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15年,我去仲達鄉、結古街道辦事處、小蘇莽鄉。小蘇莽鄉國家給予的補助620多萬,低保應保盡保,人民生活水平太好了。以前有上頓沒有下頓,現在年年有餘。”

“地震後,國家給老百姓分了吃不完的糧食、食品,穿不盡的衣服。給每家修建了80平方米的房子,當時造價17.88萬元。沒有黨和國家的關懷,這些好處哪裡來?現在玉樹的群眾吃生態飯,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一名生態管護員,一個月有1800元的收入。這不是誰憑空說的、寫的、是真實的。玉樹群眾現在有蟲草收入、牧業收入以及國家的各種補貼。低保、五保戶、孤兒、殘疾人都有了兜底保障,臨時救助等一應俱全。家家戶戶都有車,都往好裡買、貴裡買,這在以前‘私人有車’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感恩新時代 奮進新玉樹|發揚老兵精神,繼續為新時代發揮餘熱作用

“總之,玉樹的發展一年比一年好,群眾生活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十年的變化是說不完、道不盡的。不對比不知道。我說以上情況,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也不是誰強迫的。這次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玉樹人民自發地捐款捐物,把最好的蟲草捐出來,表達了玉樹人民沒有忘記黨和國家的無疆大愛,在關鍵時刻也要為黨和國家分憂,這一切也令人感動。”

“在玉樹災後重建中,我擔任民主路建委會名譽副主任,我時刻以一個黨員和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2019年3月我被聘為玉樹州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河湖生態流域管護監督員,被玉樹州河湖長制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優秀黨員’。我覺得我還能為我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出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老兵精神,繼續為新時代發揮餘熱作用!”

(作者 才仁當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