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漢唐如此強盛,為什麼還要用和親來維持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大漠孤煙ly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在歷史上,和親在漢、唐等朝代是比較普遍的。而大多數甚至全部都是公主嫁給了蕃國或者少數民族首領,沒有反著嫁的例子。漢與唐在中國古代王朝當時的環境中是比較強的兩個朝代。為什麼實力相對較弱的宋明沒有和親,而漢唐喜歡用這個手段呢?

一、和親的本質

和親的本質是一種外交的手段和文化輸出的手段。通過和親來把自己國家的人、物品、思想帶到鄰國。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效益,可以鞏固兩國之間的友誼,同時減少戰亂。因此,表面上是把公主嫁過去在示弱,其實,是鄰國之間的互相認可,文化的輸出。

二、漢唐與宋明的區別

強國要通過和親來輸出自己的文化思想,而且和親一般都是其他國家向漢、唐主動提出的。當時他們覺得漢、唐在各方面都很強。所以,很希望通過和親來更深刻的領略他們的強大。要是有公主嫁過去,他們會覺得榮幸無比。

在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公主和文成公主,和親的同時,都帶去了中原的文化思想與生產的產品,對當地的生產製度和文化思想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他們的生產技術也因此得到了發展。他們的首領身旁也有了“臥底”,時刻觀察他們的動向。公主帶過去的一大幫人也一個個成為了吐蕃和南匈奴王身旁的耳目和線人。

而宋、明等朝代相對來說發展不是很好,和西夏、金等國家對戰多次,他們並沒有認為宋明很強,就不會產生上述的想法,心底裡就不會想請求他們把公主嫁過來。而且和親隊需要的人數很多,經濟消耗很大,宋明當時的國力不鼓勵這麼大的開銷。

三、和親的目的與影響

和親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邊境安寧,兩國沒有戰亂,互相支持。漢唐把公主嫁過去自然達到了這個目的。

而和親從近說,可以穩定少數民族首領,從遠說,可以從血緣關係作出約束。通過和親,在一段時間裡,與少數民族政權必定會保持和平,且相互約束。也因為和親,大唐可以順利介入吐蕃的一些重要事務,甚至公主的孩子可以當繼承人,其他和親也是一樣。

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周邊國家或者任何團體部落的支持。中國與大部分國家友好相處,才發展到了今天的地步。而古代的時候,以一名公主的代價,甚至算不上代價,換取一個強而有力的鄰邦支持,自然也很划算。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降低戰爭成本,能用一個女人來換取和平,都不會去把這個錢用在戰爭上面。戰爭就是燒錢的機器、不是漢唐歷朝歷代都會用這種方法,俗話說不當家不知道材米油鹽貴。打各比方吧,你回家讓你來負責家庭開銷,所有的家庭開銷等等一切開銷你負責,你就知道這筆開銷都能讓你叫苦不迭,你一個月月薪三千,讓你每個月開銷四千。可能說短時間你沒感覺,你有存款,讓你三五年,你就知道,你老婆找你給她買車,你兒子讓你帶他去旅等等,你就知道這筆開銷是個大數字。


國家也一樣。兩淮地區老百姓受災了,需要撥款救災。這個地方搞各什麼必要的工程,在撥款等等,,戰場士兵每天吃飯要錢吧,有人說加重老百姓稅收啊,你百姓孩子正在前線為你拼刺刀呢。這樣一來你沒把別人搞定,自己國家百姓就把你搞定了。北方遊牧民族戰爭成本低,槍朝天上一放鳥就掉下來了。午飯就解決了,人家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你的士兵不行,你的士兵每頓青椒炒雞蛋要有吧。後勤保障要提供好吧。還有人員傷亡,每次戰役下來基本很多人都會死掉,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所以說和親是很好的解決兩個國家之間矛盾的辦法之一。戰爭的目的就是以戰迫和。逼的沒辦法才能打的,中原大國花點錢來了事也不是喪恥辱的事情。策略問題。


淮西吹哥


這就是和親政策,雙方多年戰爭,都沒打垮或者消滅掉對方,勞民傷財,中原漢族政權連年戰爭耗費不起了,只能停止戰爭,和平相處,和親政策可以籠絡匈奴、突厥、吐蕃、回鶻等遊牧民族,又能維護漢族政權宗主地位,贏得了面子也實際獲益匪淺,停止戰爭可以減少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國內可以集中力量進行政權建設,百姓沒有了沉重徭役兵役可以安居樂業,不會造反叛亂。少數民族在和平時期與中央政權互市,互通有無,可以獲得漢族的農副產品,絲織品和陶瓷製品等,學習漢族地區先進的制度,建築,文化及農耕,冶煉技術。和親政策對雙方都是各取所需,有百利無一害,只是馬背上的民族崇尚武力,更喜歡征戰掠奪,在中原政權內部出現危機時總會作亂侵入中原。




巧合的必然


首先和親作為一種外交工具和手段,是國家間在敵強我弱的特殊情況下采取的權宜之計,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

其次即便是實力上勝於對方,和親也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邦交手段來維繫關係和保持和平,畢竟戰爭成本高,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還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會給老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和不幸,一味的濫用武力也會使得國家衰弱,歷史上有很多窮兵黷武導致亡國的例子,所以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裡和親不失為一個好的邦交手段。



鵟七十六


開篇

和親,大部分人眼裡一個“屈辱”的詞彙,用一個女人的幸福換取一個國家的穩定,被眾人所不齒。國家穩定不是男人戰爭的事嗎?為何讓一個弱女子去承擔,用她的遠嫁他鄉、遠離父母親朋、遠離文明、和自己素未謀面的一個野蠻人酋長生活在一起的痛苦來換取一個短暫的和平。值得嗎?中國歷史,似乎只有一個明朝沒有向任何少數民族的部族和親,其他的,強盛如漢唐,皆有和親。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和親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的簡單。

和親的地位

和親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統治政策,無論國強國弱,朝中大臣都會提議和親藩國,因為通過和親政策的實施,可以讓和親雙方拉近關係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住和平,還能促進雙方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統一和發展。和親公主的家世不用多好,但一定要聰慧過人,因為她是和親政策的執行者與維護者。一般而言,中國王朝的和親者一般為公主身份,以示對他國尊重,皇帝的女兒不是硬性要求,例如東漢和唐朝,王昭君是個宮女身份,唐朝和親公主多為宗室女,沒有皇帝親女兒上場。

對一些女子而言,和親是一次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可以讓自己一家輝煌騰達,讓皇帝重用厚待。而在中國王朝可有可無的女子到了他國為後,不是呼風喚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嗎?和親政策的發展和壯大,還與中國統治者心中的天下秩序和對外戰略有關:兩國統治著和親,有一層親戚關係在,各種事情方便說,中國皇帝是你蠻族酋長的老丈人,那麼下一代蠻族統治者不就是有中國血脈,兩國關係不久更進一步嗎?不就能實現天下大同、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的偉業壯志嗎?華夏民族不正是這樣一步步壯大的嗎?

漢唐的和親

強盛的漢唐是中國王朝中比較熱衷於和親的,漢唐和親史上湧現出許多和親公主,在後人詩畫書作中留有不同的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形象愈加豐富。和親公主既是歷史上悲涼遠嫁的形象,又是安定邊疆、維護和平的形象。和親公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是一個女人一群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種象徵,中國王朝和親政策的象徵,多個民族愛好和平、團結一致向前走的重要象徵。

西漢與匈奴和親後,和親政策開始備受王朝統治者的青睞,它的益處和好的方面展現出來,讓當時人和後來人都看到了。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也有聯姻,對象卻不是蠻族,而是鄰國和強國,請求庇護和鞏固盟友關係。和親政策受到關注的同時,中國王朝也開始廣泛運用到處理民族關係當中。清朝是最擅長用這招的,有著春風化雨的神奇功效,潤物細無聲。

唐朝開國之初多以和親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交往,一些不大的部落政權也有這樣的待遇,由此開始中國古代和親史的一個高潮時期。與和親政治亦步亦趨的是經濟、文化和政治等霸權,這比戰爭勝利來得快、好且徹底,有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法味道。漢與匈奴、烏桓等和親,唐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和親,都是以拉攏為盟友、後徐徐圖之的目的想法。

和親是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以婚姻為媒介開展的和平交往,宗旨在調整相互關係和維護雙方各自的利益,核心是統治集團之間的聯姻。伴隨著和親的是冊封、會盟、互市等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據可靠數據顯示,二百八十九年國祚的唐朝和親將近四十次,規模和影響超過前代,怕是隻有後來的清朝能與之相比較。

漢唐和親的具體事宜

漢朝和唐朝所面臨的周邊局勢,是大相同小差異。漢朝周邊有西域眾多小國,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等遊牧政權,往南河往西只有“野人”。他們與漢朝有差距,但沒大到那種幾百年,以武對抗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持之以恆,百姓們承擔不住這麼繁重的徭役賦稅。唐朝則不然,北邊的契丹、突厥等,東北的高句麗、新羅等,西邊的土谷渾、吐蕃等,南邊的六詔國等等。大唐的確當時無敵天下,沒有他不能戰勝的敵人,武器、裝備、後勤等皆高出敵方一大截。但是周邊的政權都已經有了自己不弱的文化信仰指導和軍事武備,即使是攻滅對方,但也殺不光他們所有胡人。北方草原沒了東西兩大突厥,鐵勒人、契丹人、回紇人等又出來了,這是殺不絕的,必須要他們心服口服,不能蠻幹硬著來。

和親公主一開始就被打上“工具”的烙印,正史不會記載多少關於她們的故事,只有民間百姓口口相傳記住了她們和她們的故事。和親遠嫁的公主群體淹沒在帝王功業與百姓穩定生活之中,在史料的記載中,她們的形象並不突出,十分單薄,但在帝王的千古功業的背後,一位位和親公主卻是偉大而值得敬仰的。西漢初年的邊疆安穩,幾乎全靠和親、通關市維持。漢朝逐漸強盛,卻發現和親比戰爭更加有用,和親公主讓北方許多胡人知道南邊王朝的非凡,羨慕大漢的文明和生活,人心逐漸歸附中國。

漢初的和親悲劇

能在史書留名的和親公主是幸運的,起碼有人記得,沒有徹底的遺忘,貢獻沒有被抹去。但大部分和親公主是沒留下姓名事蹟的,史書不願用過多筆墨記載這些遠嫁了的“胡人”妻妾。西漢初年白登之圍,劉邦被迫採取和親。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呂雉不願讓自己女兒和親,就讓一位“身份為家人子”的女孩領著公主身份遠嫁。關於她,我們只知道一個身份,別無其他。

劉敬上言劉邦:“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為闊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諷喻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

漢朝希望藉助和親來達到控制匈奴的目的,之後的和親目的亦是如此,唐朝和親也是如此。

結語

和親,是犧牲一個人,成全一個盛世一個國家,她們不應該被我們遺忘。歷史上每一位致力於中國和平的公主,晚年都想回歸故國。但能迴歸故國的寥寥無幾,漢朝和親烏桓的解憂公主算一位。相比較香消玉殞在異國、沒再看家鄉一眼的和親公主,解憂公主是非常幸運的。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舊唐書》等

首發於今日頭條


今人說古


‘和親’這個詞給人的感覺是:打不過,就把自家的女兒送給強盜,求饒命。。。完全是一種誤解。用‘政治婚姻’,或者‘皇室通婚’更恰當一些。

你觀察中國歷史上有政治婚姻(和親)的王朝,無論是西漢、隋、唐,還是清朝,大都是相對強勢的王朝。不和親(沒有政治婚姻、皇室通婚)的王朝,比如明朝、宋朝、東漢都是相對弱勢的王朝。。。為什麼?

因為對於古人來說,血緣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以母系血統為尊的部族。古代王朝(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王,要求對方娶自己女兒,這意味著對方下一代擁有自己的血統,這意味著可能兵不血刃就鯨吞了對方的部族。。。這不是求饒,而是征服。

只有強盛的王朝,才有資格征服。。。但是,弱勢的王朝不能和親(弱國的公主嫁出去,被欺負,會丟皇室的臉。),弱勢王朝只能天子守國門(無強兵良將為之效命)。


夏天的蟲4


唐太宗時期的唐朝明明已經非常強大了,為什麼還要送文成公主去吐蕃和親?唐朝和吐蕃誰更強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得來說說“文成公主進藏”事件的歷史背景。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和親是一件比較屈辱的事情,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和親在本質上是具有政治目的聯姻,和國力強大與否並沒必然聯繫,畢竟如果能用一場婚姻就可以實現化干戈為玉帛,那又何必動刀動槍,導致“邊亭流血成海水”呢?唐太宗在位早期就成功征服了突厥,但還是將唐朝公主嫁給了突厥可汗阿史那社爾為妻,其目的就是為了籠絡突厥可汗,讓他能死心塌地跟著唐朝混。後來唐太宗又安排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諾曷缽,目的也是如此。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當時已成功統一吐蕃的松贊干布也向唐朝請求要同享這樣的榮譽。不幸的是,唐太宗對吐蕃知之甚少,他遠遠低估了吐蕃的實力和侵略性,因此拒絕了松贊干布的請求。於是松贊干布立即下令出兵攻打位於四川西部的松州。經過一番激戰,駐守松州的唐朝守軍和吐蕃軍隊都遭到了不小的損失。之後隨著唐朝援軍的相繼抵達,松贊干布主動下令撤軍。

“松州之戰”中,唐朝和吐蕃的表現算是打了個平手,彼此都沒有佔到對方的便宜。那麼,當時的唐朝和吐蕃誰更強大呢?其實這個問題毋庸置疑,無論是疆域、資源、人口、兵力,唐朝都有壓倒性優勢。如果雙方真要死磕,那倒黴的必然是吐蕃。不過對唐朝來說,真要與吐蕃決一死戰卻並非明智之舉。首先,當時唐朝的戰略重心是西北的西突厥、東北的高句麗,吐蕃並不在計劃之內;其次,吐蕃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戰略地理條件,唐朝如果要出動大軍攻打吐蕃,也必然會付出承重的代價,從性價比上來說並不划算;此外,吐蕃對唐朝疆域的實際威脅並不大,實在沒必要為此勞師動眾,轉變帝國的既定戰略目標。

而對吐蕃來說,經過“松州之戰”的較量,松贊干布顯然已經感受到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吐蕃出動主力大軍都無法拿下唐朝區區一個州,如果真的惹惱了唐朝這位“巨人”,後果可想而知。於是在“松州之戰”後,松贊干布立即派出使者前往唐朝謝罪,並再次請求賜婚。唐太宗鑑於國家整體戰略利益上的考慮,答應了松贊干布的請求,從李氏宗室的女兒中選取一位冊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雙方都以體面的方式結束了軍事對峙,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道中道道史道文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需要分開來講

一、漢朝——實際上分為建都長安的西漢和建都洛陽的東漢。說到強漢一般指的是建都洛陽的東漢了。而和親政策一般發生在西漢初期,那時候的西漢國力弱小,匈奴強悍,所以和親毫無疑問是西漢王朝忍辱負重的一個國策,是國之戰略。

二、唐朝——唐初其實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強大國力,底子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到了貞觀之治時期,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抗衡少數民族。那為什麼唐朝還要選擇和親這種方式呢?別急,當順著歷史的脈絡大家一定會發現:唐朝簡直是一個接一個的對不同的少數民族進行滅國(部落)戰,而支撐這些戰爭、確保戰爭的主動性除了強大的國力外,本提問中的“和親”政策功不可沒。比如為了滅掉東突厥而和西突厥和親(目的孤立東突厥)。所以說唐朝的和親目的就是拉一個打一個,分化、瓦解少數民族的戰術手段(也確實比較成功)。

綜上,個人觀點認為,西漢的和親政策是一種迫於生存壓力下的國之戰略;而唐朝的和親政策則是吞併、征服周圍少數民族部落或國家的戰術行為。

不足之處,請多指教。謝謝


TD問道


從一開始進行和親的漢初來說,漢初,政權剛剛建立,國家需要穩定的發展環境,但是匈奴卻屢屢侵犯邊境,威脅漢王朝的統一。

於是,漢廷決定解決匈奴犯境的問題,但是由於政權剛剛建立,國家經濟不夠殷實,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遂決定採取和親的政策,暫時穩定邊境問題,為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而後來雖然國家強大起來,即便盛如漢武帝,唐太宗時期,打仗都是要耗費鉅額之費用,而和親對於統治者來說就成了最經濟,最安全的措施




史寒微


你還小,不懂政治,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一位公主,送點豬牛,這點小錢就能讓少數民族不再進犯。

少數民族你說幹他吧,他就跑,你說不干他吧,他還煩,那咋辦,和親嘛。你是皇帝的女婿也就不好煩他了吧,皇帝也不會意思乾女婿了吧。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書本上都有,很浪漫嘛。但是,文成公主不就是政治產物嘛?誰願意去大戈壁大草原,老死不能回京,歷史上有幾位和親的公主善終的?水土不喝病死的,兩國開戰站前領頭的表態殺了的,很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