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疫情之下,消費結構被改變,消費股突然又成了香餑餑,上漲趨勢已經足夠的吸引眼球。雖然很難說消費品企業的增速能一直維繫,但在後疫情時代,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或許隨著技術驅動會有極大地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疫情之下,消費趨勢改變使得此前的供應鏈並不能完全滿足需求。要實現預期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覆蓋核心城市和鄉鎮街的消費者能夠買到各大品牌的生鮮食品;二是生鮮食品通過供應鏈及冷鏈物流網絡能賣到全國。而這都需要一張遍佈全國的冷鏈物流網絡,因此冷鏈物流的發展落地正當時。


其實,在政策方面也早有佈局,《關於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關於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等皆從不同層面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


在疫情過後,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會得到加速發展,冷鏈物流、智慧軌道交通車聯網等領域的潛力將會在“新基建”的保障下得到更加充分地釋放。通過在全國建立公共的冷鏈倉幹配網絡,實現生鮮農產品去中心化的扁平化流動,為整個行業帶來效益的提升。這也是冷鏈作為中國‘新基建’設施之一的目標所在。


冷鏈發展與食品共振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冷鏈物流泛指產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於規定的溫度區間,以保證產品質量、減少過程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冷鏈物流可以分為食品冷鏈物流、醫藥用品冷鏈物流、化工品冷鏈物流等。冷鏈物流將過去難以跨越距離的生鮮消費、醫藥流通變為可能,它正悄悄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冷鏈物流體系示意圖(以農產品為例)


冷鏈物流下游需求中以食品為主,食品又分為農產品、禽肉、乳製品等細分產品,根據《製冷技術》數據,食品冷鏈佔冷鏈物流的比重接近90%,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運用。從食品產業鏈快速變革的視角看冷鏈物流發展的驅動因素:1)需求端的消費升級是底層邏輯,自發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改變消費者偏好及購買行為,消費升級下低溫肉奶需求正加速釋放。同時,便利生活、餐飲崛起拉動凍品消費。2)終端餐飲零售業態的變革:生鮮電商、餐飲零售一體、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等新零售業態的崛起快速推動冷鏈物流發展。3)產業鏈上游格局劇變:非洲豬瘟常態化下,政策引導集中屠宰、冷鏈流通,而屠宰集中度快升推動冷鏈佈局。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冷鏈主要商品及運營示意圖


受需求端消費升級和便利生活趨勢的影響,零售端也開始革新自身物流體系,涉足新零售例如生鮮電商、餐飲零售一體、連鎖餐飲中央廚房等領域的零售企業開始重視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冷鏈物流對零售行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其中,生鮮電商對冷鏈體系建設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網購品類不斷擴張,生鮮電商規模和佔比快速提升。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增強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尤其是隨著移動支付的興起,電子商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主要購物方式。人們的網購商品逐漸由3C數碼家電、服裝、化妝品等發展到鮮花、蔬果等生鮮產品,我國生鮮電商發展迅速,2018年市場交易規模約為2045.3億元,同比增長56.3%,佔生鮮整體市場比例已超4%。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生鮮電商規模和佔比快速提升


生鮮購買為高頻次的即時性消費,消費者對生鮮送達的時效性和新鮮度提出高要求,不斷考驗生鮮零售商的物流水平。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成本佔比達20%-40%,若在冷鏈部分有所突破,或是生鮮電商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最佳選項。因此,各生鮮電商或重金投入自建冷鏈體系,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為其中代表;或者也可尋求具備完善冷鏈運輸和倉儲體系的第三方進行長期合作,如順豐、京東等。


生鮮電商對冷鏈運輸需求節節攀升,同時也推動了整個食品冷鏈產業的發展。根據易觀智庫數據,生鮮電商物流行業近年來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長率,2013年生鮮電商物流規模尚不足40億元,2018年行業規模已達674億元。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信息,2019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預計達到2.35億噸,同比增長24.3%。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食品冷鏈物流需求總量穩健高速增長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下,政府加快引導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運豬”向“運肉”轉變,加快建立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9月出臺《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的重要任務:推行豬肉產品冷鏈調運,加快建立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實現“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冷鏈物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與工業同價,降低物流成本。加強豬肉消費宣傳引導,提高冷鮮肉消費比重。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政策指引健全現代生豬流通體系


從屠宰-零售的流通看:隨著消費升級,終端消費意識提高,上線城市的冷鮮肉消費佔比或將得到較快提升。渠道方面,隨著電商新零售佈局、社區生鮮店崛起、屠宰企業的終端門店佈局、餐飲連鎖化程度提高、中央廚房的崛起,我們預計未來在上線城市或將逐步轉向由冷鏈配送的冷鮮肉為橋樑,連接規模屠宰場與現代終端。屠宰行業的集中度提升,意味著其生產和銷售環節規模效應得以發揮,從而加速對冷鏈物流的佈局。


巨頭佈局冷鏈物流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我國冷鏈物流市場一方面由食品冷鏈、醫藥冷鏈需求增長所驅動,另一方面受政策的持續支持,市場前景廣闊。根據中物聯冷鏈委和艾媒諮詢數據,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3035億元,同比增長19%,預計2019年和2020年分別增長24.5%和24.3%。冷鏈物流屬於綜合性行業,其中冷鏈運輸、冷鏈倉儲和其他服務(庫內操作、打包和貼標等服務)分別佔比約40%、30%和30%。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逐年增長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迅速,但行業集中度非常低。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冷鏈業務營收同比增速達53%,但行業集中度較低。2016-2018年,百強企業冷鏈業務市佔率分別為9.2%、10.2%和13.8%。集中度偏低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價格體系混亂,空駛率高,行業集中度有待提升。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冷鏈業務營收快速增長

美國冷鏈物流倉儲前五強冷庫容量佔到美國63.4%,集中度高。相比而言,我國尚沒有一家可以面向全國的冷鏈倉儲巨頭。我國冷鏈物流行業集中度偏低,主要有兩個原因:1)我國冷鏈企業多為區域性企業,業務單一,沒有規模效應。2)我國冷鏈行業分工體系發展不充分,限制行業發展效率。首先,從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90%的冷鏈企業是區域性的,大部分企業僅在特定領域運輸部分產品,沒有規模效應,導致行業集中度偏低。


冷鏈物流市場的競爭者可以分為四類,分別為:由傳統物流企業轉型,生產商自建自營的冷鏈部門,專業冷鏈服務商,國外冷鏈巨頭聯手國內企業設立的合資企業。縱觀國內冷鏈服務商,共有倉儲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綜合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和平臺型七種模式。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國內冷鏈服務商七種模式


京東是國內自營電商龍頭,積極佈局冷鏈物流。2016年1月,京東成立了生鮮事業部,經營全品類生鮮產品,包含海鮮水產、水果、蔬菜、肉禽蛋品和速凍品等。2017年7月,京東宣佈在冷鏈領域與日本物流巨頭雅瑪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京東物流首度與國際物流巨頭合作。京東的冷鏈物流產品有純配服務、倉配服務、原產地生鮮產品服務、B2B服務四種模式。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京東冷鏈物流產品四種模式


順豐是一家直營制的快遞龍頭企業,除了傳統的快遞業務,順豐的新業務包括時效業務、經濟業務、重貨業務、冷運業務、國際業務、同城配業務。2018年度冷運業務收入達42.4億元,同比增長 84.9%,增速僅次於同城配業務,是順豐新業務中的強勢板塊。截至2018年末,順豐控股冷運網絡覆蓋104個城市及周邊區域,其中有食品冷庫51座、冷藏車672臺,食品運輸幹線121條。順豐的冷鏈運輸主要集中在生鮮、醫藥兩個業務板塊:以生鮮為例,順豐控股圍繞鮮花、水產、水果、肉類等若干生鮮子行業,聚焦行業客戶需求,制定集銷售、物流、金融、數據、科技、品牌等於一體的行業綜合解決方案。其中在物流運輸方面,順豐控股發揮端到端的全程可追溯的常溫+冷鏈物流服務能力,克服生鮮品類對物流運輸條件、物流時效等方面的嚴格要求,助力上游產地端將商品快速分銷至全國各地。順豐在生鮮食品行業服務客戶有麥當勞、雙匯、頂新等。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順豐冷運業務收入(單位:億元)


冷鏈設備競爭格局明朗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製冷設備指在工廠組裝的、由一個或多個間室組成的、具有一定容積和結構、使用自然對流或強制對流、消耗一種或多種能量以獲取冷量的隔熱箱體。製冷設備可以分為家用製冷設備和商用製冷設備兩大類,家用製冷設備包括家用的冰箱、家用冷櫃等;商用製冷設備包括冷藏車、冷藏集裝箱、商用展示櫃等,主要用於冷鏈物流環節。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製冷設備上游競爭充分,下游商用領域仍有成長空間。製冷設備行業上游為原材料和零部件,下游為家用市場和商用市場。

1) 上游原材料包括鋼材、異氰酸酯、組合聚醚等材料。其中異氰酸酯、組合聚醚屬於化工材料,是石油的衍生產品,市場競爭充分。鋼材市場競爭同樣充分。公司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強。若大宗商品價格發生大幅波動,設備製造環節的材料成本將受到影響。

2) 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壓縮機和電機。國內壓縮機供應商包括美芝(美的控股)、凌達(格力控股)、海立等品牌。電機供應商包括威靈、凱邦、臥龍、大洋、芝浦等。製冷設備所用的壓縮機和電機行業總體產能穩定,競爭格局穩定。

3) 製冷設備下游包括家用市場和商用市場,商用市場增長動力強於家用市場。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製冷設備產業鏈


根據產業在線數據,2018年我國製冷設備市場空間達1873億元,其中家用製冷規模為1357億元,佔比72%;商用製冷規模為516億元,佔比28%。我們認為,以家用冰箱和冷櫃為代表的家用製冷設備市場整體空間大,行業趨向成熟,市場規模總體穩定,未來動力主要為存量更新以及海外出口。商用製冷設備主要用於食品冷鏈物流領域,未來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2018年我國製冷設備市場構成


商用製冷設備是冷鏈物流的核心設備,我們稱作為冷鏈物流設備。食品冷鏈是冷鏈物流的典型代表,佔比近90%,食品冷鏈通常分為食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和終端銷售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均有對應的製冷設備,如生產加工環節的速凍裝置、貯藏環節的冷庫、運輸環節的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以及終端銷售的商用展示櫃等。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食品冷鏈四個環節對應設備


冷鏈物流四大流通環節擁有的核心設備包括:速凍設備、冷庫設備、冷藏車、冷藏集裝箱,以及商用展示櫃。其中速凍設備指能夠在短時間內凍結大量農產品、水產品、牲畜等產品的凍結設備。速凍設備通常分為空氣循環式、接觸式、噴淋式和浸漬式四類。

中國製冷學會曾測算2015年我國速凍設備市場空間達到18.8億元,2018年市場空間達到25億元,近幾年年均複合增速約10%。目前我國速凍設備市場主要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國外品牌,包括瑞典 Frigoscandia、加拿大Aero Freezer、以及冰島 Marel。這類產品定位高端,品種單一,在國內銷量較少。第二梯隊為國內領先企業,包括四方科技、煙臺冰輪和大連冰山。該梯隊產品專注於中高端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第三梯隊為國內眾多中小企業,產品低端,競爭力較弱。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國內速凍設備主要生產廠家


冷庫是冷鏈物流最主要的貯藏設施。冷庫按溫度可以分為高溫、中溫、低溫和超低溫庫。高溫冷庫適宜果品蔬菜類保鮮;中溫冷庫適合凍結後的食品冷藏;低溫冷庫適合凍結水產、禽肉類食品的冷藏;超低溫庫適合鮮品冷藏前的快速凍結。冷庫使用方包括三類:1)餐飲企業;2)食品及藥品或者工業產銷企業;3)線下或線上零售企業。冷庫主要設備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電磁閥、膨脹閥、溫控器等。通常將壓縮機、換熱器、管閥件、製冷劑等核心部件的“集合”稱為冷凝機組,是冷庫最核心的設備。根據產業信息網數據,2018年我國冷庫設備市場空間約70億元,行業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我國冷庫設備主要生產企業


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主要用於冷鏈運輸環節。根據中冷聯盟的數據,2018年我國冷藏車銷量約3.7萬輛,按照每輛價格12萬元測算,市場空間約45億元。從冷藏車企業來看,第一梯隊為中集車輛、河南冰熊、河南新飛、河南紅宇,佔有了近70%的市場;第二梯隊品牌為北京晨光、北京北鈴、鎮江飛馳、河南松川以及鎮江康飛,佔據了20%的市場份額;第三梯隊是其他特種車改裝廠,如河南澳柯瑪、安徽開樂、河北御捷馬等企業。冷藏集裝箱屬於特種集裝箱,具有良好的隔熱,且能維持一定的低溫要求。冷藏集裝箱主要用於冷卻或冷凍貨物的儲藏和運輸。中集集團是全球冷藏集裝箱龍頭,2018年中集集團冷藏集裝箱銷量為16.8萬標準廂,合計實現收入50.2億元。2018年中集集團國內收入和國外收入佔比分別為88%和12%,假設冷藏集裝箱收入構成和全部收入構成相同,則2018年中集集團國內冷藏集裝箱收入為44.2億元。按照中集集團國內市佔率為60%來測算,2018年我國冷藏集裝箱市場空間約74億元。


消費趨勢改變,食品產業鏈格局劇變,冷鏈發展落地正當時

我國冷藏車主要生產企業


冷鏈產業細分眾多,在政策的推動下,消費者習慣升級的背景下,冷鏈物流將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食品冷鏈、醫藥冷鏈共同推動行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