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路相逢“智”者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狐尾藻治理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是一所專業從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研究的機構,針對農村環境汙染研發了一些關鍵技術,包括“中南稻區複合生物循環技術集成與示範”和“亞熱帶丘陵區流域農業氮磷汙染源頭防控體系研究與示範”,及“生態溼地”“生態溝渠”和“生物濾池-生態溼地-經濟溼地組合模式”等。其中,以綠狐尾藻和梭魚草等植物配置的“生態溼地”和以空心菜、茭白、蓮藕等植物配置的“經濟溼地”對農村分散式生活和養殖汙水中COD、氮磷等汙染實現有效去除處理;結合水力控制工程和植物栽培的生態溝渠能有效淨化溝渠徑流汙染。

狹路相逢“智”者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狐尾藻治理

研究所指導長沙碧景公司,以存欄生豬100-2000頭單戶或多戶組合為重點,將乾溼分離、聯戶供氣、四池淨化、沼渣處置、三園整合(小果園、小花園、小菜園)、養殖廢水植物生態淨化處理、屋場整治等項目整合實施,對項目區內的生活汙水、養殖廢水進行集中處理,通過中科院採樣測驗,養殖廢水中總氮、總磷及COD去除率達到了95%以上,符合國家畜禽養殖業汙染排放標準。

在長沙縣開慧鎮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示範工程。針對該鎮斯洛特湖湖水水質不達標問題,在其上游2平方公里範圍內栽種大量生態阻控植物(狐尾藻、梭魚草等),採用面源汙染綜合治理系統從源頭上解決了汙染問題,使斯洛特湖湖水水質實現了根本性的好轉,達到了國家Ⅲ類水標準。

狹路相逢“智”者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狐尾藻治理

該技術採用生物基質淨化、生物淨化、經濟溼地、潛流式溼地和人工塘等不同生態處理方式,以狐尾藻和梭魚草等植物配置的“生態溼地”和以空心菜、茭白、蓮藕等植物配置的“經濟溼地”,對農村分散式生活和養殖汙水中COD、氮磷等汙染實現有效去除處理,結合水力控制工程和植物(美人蕉、再力花、銅錢草、狐尾藻等)栽培的生態溝渠,有效淨化溝渠徑流汙染。狐尾藻具有超強的水體淨化能力,能消除COD和懸浮物,對水體氮磷具有超強吸收和去除能力,同時能提供充足的氧氣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其粗蛋白和粗纖維含量高於玉米等,可作為優質天然飼料,使生態治理的整個環節成為一個循環閉合環。

狹路相逢“智”者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狐尾藻治理

該項目採取政府引導、農戶參與、公司運作、科技治汙運作模式,讓農民和企業成為環境治理的主體。農民可在該項生態治汙系統中得到較大的經濟收益,實現“治汙中獲益、獲益中治汙”,從源頭防控流域農業面源汙染。

狹路相逢“智”者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綠狐尾藻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