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一個世紀前的1919年,作為一戰勝利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召開了一場著名會議。巴黎和會的預定議程很明確,那就是依次懲罰這些戰敗國,也就是戰爭中的同盟國一方,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等。

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按照之前的設想,戰勝方對戰敗方簽訂幾份條約應該很簡單,畢竟不需要跟你談判博弈。然而,從法國人刻意安排的1月18日這天開幕,到薩拉熱窩事件5週年紀念日的6月28日閉幕,巴黎和會居然開了近半年。

“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相繼簽署條約,以對德合約為主形成所謂的凡爾賽體系,這就是“史上最長一場重大國際會議”的豐碩成果。時至今日,巴黎和會仍被抨擊為“帝國主義的分贓大會”,而過於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則被認為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

的確,從這個共15部分多達440個條款的條約看,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力度是空前的,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且不說德國根本不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失敗了,就算是打了敗仗也不至於此吧,因為雙方心裡都清楚,這場歷時四年多的戰爭毫無正義可言,純粹是兩大陣營為爭奪利益爆發的軍事衝突。

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除了在凡爾賽宮鏡廳對德國極盡羞辱之能事,在戰爭中受害最深的法國極力主張狠狠懲罰德國。出於各自目的,英美特別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充當和事佬,最終在三方互相博弈和妥協中達成了這份條約。會開了快半年了,德國人終於接到“參會邀請”,當看到條約內容後,充斥在德國人心中的恐怕只有憤怒和屈辱了。

德國拒不接受條約,臨時政府總理謝德曼憤而辭職,德國海軍也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不滿。然而,現在武裝已被解除,老帥興登堡也告誡“德軍無力再戰”,當法國人代表協約國向德國發出“不籤再打”的最後通牒時,魏瑪政府只得屈服了。

根據條約,德國失去6.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約700萬人口,除了大頭被新生的波蘭拿走,半個世紀前俾斯麥南征北戰打來的領土又都還給鄰國了。割地賠款總是相伴,不知如何計算的,1320億金馬克的賬單扔到了德國人面前。軍事上當然更苛刻,除了只能擁有一支10萬人的陸軍和幾艘艦艇規模的海軍,空軍就別想了,德國與飛機、坦克、潛艇等“殺傷性武器”更是徹底告別了。


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總之,對德意志這個高傲的民族來說,凡爾賽條約可謂將其置於萬劫不復之地。然而,擅長辯證法的德國人應該也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凡爾賽條約帶給德國的領土和賠款損失畢竟是“身外之物”,沒有被協約國肢解和像二戰後那樣軍事佔領,德國作為一個國家得以保全,這豈不是不幸中的萬幸?不是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嘛。

更幸運的是,身處危難境地的德國又遇到兩個“貴人”,一個是東邊從沙俄變換而來的蘇俄,一個是從西邊漂洋過海而來的美國。巴黎和會之所以開那麼長時間,除了在利益分配上爭得不可開交,期間歐洲發生的意外事件也有一方面原因。其中,蘇俄的橫空出世給協約國大佬們實實在在出了個難題。

削弱德國當然是必須的,但削弱到何種程度就難以把握了。彼時,蘇俄輸出的革命攪得歐洲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對布爾什維克的厲害,英法甚至德國可是領教過的,照這樣發展下去,布爾什維克大有一路向西席捲歐洲之勢。

歷史上,地處中歐、能征善戰的德國曆來是捍衛歐洲文明的中堅力量,也是抵禦東方勢力入侵的橋頭堡。經歷了殘酷的一戰,英法已是元氣大傷,今後誰來抵禦布爾什維克洪流?新生的波蘭還稚嫩顯然靠不住,思來想去還得靠德國。於是,三巨頭在這一問題上難得達成一致:必須讓德國保留一定軍事力量。

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就這樣,蘇俄不經意間“幫助”德國獲取了既被打壓又被扶植的待遇。德國人也清楚,東邊這個宿敵遲早會找上門,一年前的佈列斯特和約還歷歷在目。當時,作為勝利方的德國下手也夠狠,不僅割走蘇俄大片土地、50%的工業和90%的煤產地,還要求6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德國投降後,蘇俄立即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和約,但割出去的領土上已是烽火四起,一團糟的局面夠蘇俄收拾了。

美國對德國的“幫助”就更直接了,倘若德國這個當時世界的第二經濟體倒下了,美國的損失可就難以估量了。一戰前期,美國兩邊賣軍火,悶聲發大財,現在已是歐洲最大的債主,尤其是英法這兩個欠債大戶。

然而,德國只有恢復經濟才能給英法賠款,美國也才有收回債務的可能,精明的美國人在這方面還是拎得清的。通過主導削減德國戰爭賠款、向德國提供貸款和之後的道威斯計劃等一系列措施,美國在幫助德國恢復重建上確實不遺餘力。

再看百年前的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

當然,美國不是在踐行理想主義,也不是樂善好施。除了經濟利益,美國是要通過介入歐洲事務來逐漸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而幫助德國重建正是再好不過的一個時機。後來的歷史表明,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最終在二戰後從英國手中“接過了”領導權。

英國一位軍事史學家曾有一個觀點,無論與德國強加給俄國的佈列斯特條約相比,還是德國人準備打贏戰爭後強加給協約國的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是相當仁慈的”。這一觀點當然有失偏頗,但從僅僅二十年後德國就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來看,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