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本來李自成是有希望成為下一個朝代皇帝,但卻在入主北京後一系列的錯誤決策,葬送了大好江山。

對於明朝的滅亡很多人還是覺得可惜的,李自成在進攻北京前,曾要求崇禎給100萬兩的犒軍費,就主動不再和朝廷對抗,並且可以率領大軍北上抗清。

這等好事崇禎能遇上,簡直是走了狗屎運,在農民軍取得絕對優勢情況下主動言和,只要了區區100萬兩的軍費,崇禎應該立刻答應才對,這可是挽救大明的絕好機會。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軍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偌大的明帝國這時的國庫卻連100萬兩都拿不出來,明朝真的有這麼窮嗎?明朝的稅收在哪裡?

事實上明朝的國庫的確是沒錢,國家和人民雖窮,但官紳地主們卻富得漏油,他們坑了崇禎,一轉眼換了身衣服就變成了大順的臣子,李自成抄家時得到的錢糧不可計數,高達7000萬兩,李自成都感驚訝了,自己只要一百萬兩應該是要少了,崇禎都不願意給,隨便讓這些大臣們出個零頭就夠了,人家崇禎是願意給了,但這些大臣卻到處哭窮,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大明雖然亡了,還有大順,還有下一個皇帝,照樣有官做,話說回來,明朝的官紳地主為什麼會那麼有錢呢?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的稅收主要靠田賦,朱元璋當時將全國的戶口分為田戶、軍戶、佃戶等,農民只要有田,國家的稅收就不會斷崖式下降。所以在明朝的初期,人口基數雖然少,但國家稅收卻不低,明初的國家收入比明中後期的任一時期都高。明成祖五次北伐,每次數十萬軍隊都沒有拖垮明朝財政就是這個原因。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農民

到明朝的中後期,衛所制度崩壞,土地兼併嚴重,很多衛所失去土地,這些土地都被官紳地主霸佔,很多軍戶有名無實,流離失所。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些官紳地主連農民的土地一起霸佔了。

土地就是農民的生命,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只能給地主們打工,年年辛苦卻得不到溫飽,尤其是後面戰爭頻繁,明朝開始徵“三餉”,分別是遼餉、剿餉、練餉,這是正常稅收之外另外徵收的,一些官員乘機壓榨百姓,說是三餉,到開始徵收就不知道是幾餉了,嚴苛的稅收政策逼得很多農民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流民是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李自成發展快還是基於流民的基數大。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官員

明朝政府對百姓殘忍,卻對官紳和商人額外善良,明朝的官員是納稅是很少的,官紳少納稅自古有之,只要你考取了功名免徭役,所需要交的稅也是很低的,本來當官的少交點稅也情有可原,但是到明朝末年,官員們官官相護,藉助朝廷的名義到處徵稅,藉機斂財,國家很大部分錢財都落入了這部分人手中,國家危難之際他們卻一毛不拔。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官員

明朝是一個重農抑商的非常嚴重的朝代,朱元璋善於打天下,卻不善於經濟,明朝建立後,可能朱元璋小時候常受商人和貪官的壓榨,他十分痛恨這兩類人,經濟上不承認商人的地位,不允許參加科舉,把江南地區的富商遷出,很多富商因此資產全失,方孝孺評論到“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既然討厭商人,應該加重商人的稅收才對,但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收你們商人的稅,不承認商人,洪武年間規定“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當時江南地區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商業發達。西北地區卻民不聊生,朝廷反而在西北地區加徵稅賦,商人們應交的稅都轉移到了農民身上,更令人驚訝的是地主們的操作,為了少繳稅,地主和商人們把財產掛靠在官員名下,這樣就不用繳稅了或少繳稅。低商業稅導致明朝內部兩極分化嚴重,朝廷拼命加稅,國庫就是沒錢,本應該交錢的商人卻過著紙金迷醉的生活。

明朝末年打仗老是缺錢,皆因對商人太“仁慈”了

明朝商業

更諷刺的是,揚州地區的商人為了不讓劉良佐的軍隊入城駐紮,自願拿出一百萬兩犒軍,明朝的商人對明朝是有多恨呢?一方面也是反映了明朝的確是不得民心了,滅亡也是天數已到。

明朝對商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後期想收卻收不上來了,僅靠吸農民的血是遠遠不夠的,低商業稅是明朝末年打仗缺錢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