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祕密。


巖茶出現之前,武夷山主要生產綠茶。綠茶的歷史最悠久,早在宋元時就以龍鳳團茶出名。那時的團茶,用的是蒸青工藝。明代洪武年後,因為罷造貢茶,製茶師一時四散,蒸青茶也再無人制作。為了恢復茶葉生產,崇安縣令引進安徽松蘿茶法,改蒸青製法為炒青製法。然而,當時江南各地炒青綠茶發展水平極高,名優茶極多。武夷綠茶顯不出優勢,舉步維艱。武夷茶人在無意間發明了烏龍茶(巖茶)製法。

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最早的巖茶製法,也許出於無意。據武夷山民間傳說。有個叫做楊太白的山民,有一天上山去採茶,當他採滿一竹筐茶青,打算下山回家時,走到半路,突覺睏倦,情不自禁靠在樹邊睡著了。等他醒來時,太陽已經偏西。拿起竹筐一看,裡面新鮮的茶青全部焉軟下來,粘接一起了。太白見狀,慌慌張張下山,並在路上用手不停的把粘接的茶青翻動開去,結果這一翻動,竟然翻出一股以往從未問道過的香氣,而且越翻越香。太白覺得奇怪,把茶青帶回家後,又累又餓隨手就把茶青放在火塘邊便去吃飯了。等他吃好飯後再來看這茶青,雖說被炭火烤的烏黑,卻越來越香。香味飄出門外,竟引得四鄰街坊跑來觀看。太白見此,靈機一動,突發奇想第二天又上到山上去採了許多茶青,故意不停翻動,果然又發出奇香。從此以後,太白便用這種方法制茶,大受歡迎,很快流傳開來。

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另一則傳說則認為,在很久以前,武夷山農民起義造反。朝廷派了許多官兵來鎮壓。經過一番血戰以後,起義軍退入武夷山中,官兵隨之進山圍剿。起義軍雖說人少,但憑著地理熟悉,四處遊記,逼的官兵整天疲於奔命。一日,一隊官兵跑到一戶茶農家中,恰好茶農剛採下一堆茶青,打算做茶。官兵累的不行,一屁股就躺倒茶青堆上,呼嚕呼嚕睡了起來。茶農敢怒不敢言,一直等到傍晚,這群官兵醒來走了。在去看那茶青,變得紅綠相間。用手一翻,發出一股蘭花的香氣。茶農見狀,將此茶青炒製成茶,沖泡出的茶湯竟比原先的炒青茶要香醇的多。從此,茶農便將採下的茶青故意成堆翻滾,形成了烏龍茶的工藝。

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事實上,巖茶製法另有緣由。主要是因為武夷山的茶山較為分散,有很多茶山還相當遠。茶農將茶青採下回家製作時,往往要走許多山路。茶青運輸的時間比較長,又在竹筐揹簍中顛簸上下翻動。待到家中時一邊都自然萎凋發酵變色了。因為茶青來之不易,茶農不捨丟棄,便因勢利導,將其炒制,不料做出的成茶居然別有風味。久而久之,在武夷山一帶,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巖茶製法。

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巖茶工藝具體發明於何時何地何人,現已無從可考。正式見之文字,則是在清人王草堂《茶說》所載:“茶採後,經曬青,攤而搖,香氣發越即炒,即炒即焙,復揀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這段文字雖簡短,卻把巖茶製作的主要工藝:採---曬—攤—搖—炒—焙。概況出來。其中的“攤而搖”,就是巖茶中特有的工藝。與今天巖茶的製作工藝大致相同:採青—萎凋—做青—殺青—揉捻—乾燥。雖說這六道工序,每一道都會對巖茶製作產生影響。但形成巖茶特有“綠葉紅鑲邊”葉底外觀和“巖骨花香”巖韻的主要工序就是做青。做青就是“攤而搖”。

武夷巖茶“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