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沿海地区本质上也是“独大”


资源有限,生产力有限,省会的定位就是全省的科教文卫中心,高端资源的集聚地,这点在沿海地区也不例外。但是从经济上来看,如果单单以省会/全省GDP来计算“首位度”,沿海地区往往又被“吹嘘”成“均衡发展”的典范,其实不然。

一个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省会“首位度”

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沿海地区相较于内陆确实是发达的,从人均收入上来看也相对较高,但真正做到各市差距较小的地方也就只有浙江。若是以高端资源分配上来看,沿海省会可真不是所谓的低首位度。网络上,发达地区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话语权,沿海地区的人们常以他们相较于内陆的富裕来吹嘘所谓的均衡发展,殊不知广东的“珠三角”与"非珠"地区,江苏的“苏南”“苏北”,山东的“胶东沿海”和“鲁西南”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异常之大。
  • 沿海地区本质上也是“独大”,只不过是从内陆的“一城独大”变成了“二城独大”。因为海运有极低的运输成本优势,沿海地区非省会第一城基本上都有优良的港口条件,从大连到青岛到宁波再到泉州和深圳,无一例外。这些交通、经济上的优势又给他们增添了政治上的优势,现在仅有的五个计划单列市均为沿海城市,这些优势又相辅相成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这里我列出了一个表格,就是把GDP前十五省的非省会第一市GDP去掉后,各省会GDP占全省的比例。可以看出,即使是沿海,也有辽宁沈阳36.13%、浙江杭州30.52%、广东广州29.26%的高占比,而即使是内陆也有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河南郑州这些低占比。后两位的江苏南京和山东济南这几年也是提出了“提高首位度”的政治任务,其中江苏南京的低占比还有一部分上海脱离江苏直辖的缘故。所以,可看出不存在所谓的“平均发展”,即使沿海也不能做到各个兄弟齐头高。说一句比较伤人的话:“内陆地区只有第二城有资格去抱怨一城独大”。因为不管是谁大,大的一方只会在第一或第二中出现,该落后的地方还是得落后,沿海也不例外。

一个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去掉非省会第一城后前15省省会“首位度”


中西部省份必须“一城独大”

如前所述,资源有限,而计划经济的布局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人要吃饭,更想吃好饭,企业单位也不例外,所以才有了各种企业单位把总部设立在大城市。相反安徽则不是,改开后的那些年里安徽省长期的平均主义使得省内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城市,导致那些需要更好发展的企业单位还有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流出到了省外。智力资源相较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矿物资源虽不起眼,但比矿物资源更为重要。造就一个大城市就会有大平台也会引入更好的管理人才,从而逐渐改变当地的政治风气,城市人口的增多会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逐渐让“公仆”们脱离传统“官老爷”的自我定位。


安徽该怎么做?


  • 一是要遵循省内高校和国企的意愿,省政府不要被地方政府绑架,让高端的资源尽量往合肥集中。这样才会吸引到更好的学生、老师、员工。现阶段驻地非省会的高校、国企在引才方面都特别困难,985、211毕业生去往三四线城市工作的人数已经不多了。你不吸引别人就会被别人吸引。
一个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低“首位度”的合肥,限制了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 二是要精简行政区划,一些人口较少的地级市或者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撤销或者和其他地区合并。如人口较少的池州、黄山可效仿湖北的“副地级市”建制予以降级。几个工矿业城市也可以择时和周围强市合并。

其实,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是鼓励发展大城市,只不过被“城市群”这个概念冲淡了些。前段时间发改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就提到了: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各省都会继续做大中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