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中世紀的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進行了一個“慘劇人寰”的實驗:他命令醫院的醫生,護士和保姆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準跟嬰兒說話,甚至避免身體接觸和擁抱。因為他想知道,在沒有人跟嬰兒接觸前,嬰兒會先開口說哪一種語言?是古老的希伯來語,希臘語,還是拉丁語?最後,他徒勞無貨,因為所有的嬰兒都死了。

缺乏養育者溫柔的擁抱,撫觸,深情的語言,孩子們根本無法存活。可見,溝通——語言溝通和非語言的溝通,包括碰觸,擁抱等,對個體的巨大影響。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但是,在電子媒介日益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患上了手機癌,即24小時離不開手機,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體成為人們溝通的媒介,取代了面對面的溝通。日本等發達地區出現尼特族,即畢業後的大學生們選擇蝸居在家裡,不上班不出門,拒絕了與外界面對面溝通,經濟上啃老,精神上依賴網絡虛擬世界。社交媒體,網絡對話真的能完全取代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嗎?有哪些弊端?怎麼更好的發揮其優勢?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本書。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溝通的藝術 看入人裡 看出人外》(以下簡稱《溝通的藝術》)自初版以來,已經連續印刷了12版,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插圖修訂第15版,在美國,幾乎是溝通類的入門書,可見其暢銷程度。作者之一的羅納德·阿德勒除了本書以外,還有其他六本跟溝通有關的著作,本本暢銷,幾乎是溝通,社交,公共演說的殿堂級作者。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

“看入人裡”主要是探討跟自我有關的溝通因素,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看出人外”探討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因素,著重分析語言和非語言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著重探討關係的演變,即如何增進溝通氣氛以及人際衝突的因應之道。

8大專欄,100多篇文章,新增多部人們美劇,電影及真人案例,加強了讀者對內容的理解,極大的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可讀性。

其中,對於我們現在常見的社交媒介和人際溝通的分析,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仔細閱讀,品味。

媒介溝通和麵對面溝通的相似點

  • 目標相同:都是為了滿足生理的,社交的,認同的和實際的需求。
  • 過程相同:都是由溝通者通過各種渠道發送信息,這些信息同樣受到噪音和溝通者的背景影響。
  • 原則相似:一旦你按下發送鍵,發佈鍵或者錄音信息,溝通不可逆轉的原則就開始起作用了,這跟面對面的情況一致。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媒介溝通和麵對面溝通的區別:

  • 媒介溝通的信息更精簡:在面對面溝通中,非語言的線索增加了溝通的豐富度,如面部表情,聲音聲調等。當然信息也不是越豐富越好。
  • 可變的同步性:手機電話,視頻會議等可以實現面對面溝通那種同步效果,但是像微信文字,短消息,郵件等是有一定的滯後時間的。
  • 永久的記錄:雖然很多地方法庭出現了“被遺忘的權利”,但是發佈在微信,Facebook上的信息已經被各地政府同意作為法庭上的證據了。所以你不傷大雅的在你的社交媒體上吐槽你的老闆,可能很快會被辭退。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媒介溝通的優缺點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經建議將個人電腦重新命名為“人際電腦”,說明媒介溝通確實有潛力使人們聚在一起並提升他們的關係質量。它實現了一種“超人際溝通”,因為有足夠的時間撰寫信息,可以隱藏自己的缺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以超人際的速率發展。

凱文是一個腦癱患者,不僅不能移動胳膊和大腿,甚至說話都困難。在面對面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往往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他的身體狀況是哪個,而難以進一步的突破,所以凱文很痛苦。辛虧有Facebook,在網上他認識了他很健談,有一個特別聊得來的好朋友,他們聊了好幾個月才見面,後來成了大學室友,他們彼此熟悉,對方已經瞭解了他的思想,不會把他的身體狀況放在首位。對於凱文來說,網絡溝通不僅僅是提供了便利,而是改變了人生。

當然,社交媒體的缺點也顯而易見:

  • 泛泛之交:社交媒體上我們擁有的看似“好友”很多,實際上 ,“真正的朋友”與“媒介朋友”還是有區別的,擁有數量龐大的媒介好友,在別人眼裡會覺得你很奇怪。專家認為,這類人往往是為了在實際交往中的低自尊感。
  • 社會孤立:過度依賴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的人,在家裡不肯出門的尼特族,他們更喜歡在網上溝通,會導致他們在線下人際關係中進步一步退縮,從線下人際關係中進一步抽離會繼續降低他們本就很低的線下社交水平,從而在實際生活中,更加孤獨。
  • 關係惡化和欺騙:電影《鯰魚》講述的就是一個網絡欺騙的故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見到。攝影師尼夫在網上認識的梅根展開了網戀,梅根說自己寫了很多深情的歌曲,並剖上了自己的美照,有一天,尼夫驅車親自拜訪梅根,才發現梅根其實是一個叫安吉拉的家庭主婦,已為人母。
  • 跟蹤和騷擾:常見於網絡欺凌。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怎麼運用社交媒體的能力,發展更好的人際交往?

  • 平衡媒介溝通和麵對面溝通的時間:過度使用社交媒介,會降低夫妻之間的關係滿意度,過度依賴線上溝通會導致孤獨和其他不良後果。所以希望手機癌和尼特族們,深陷社交媒介的人們,注意網絡時間,那麼怎麼控制線上時間呢?以下可以作為你的診斷工具:

你的伴侶或者父母希望跟你面對面溝通的時候;

無法控制自己使用互聯網衝動;

需要上網來獲得滿足感;

因為使用互聯網導致工作,家庭,學校職工無法履行職責。

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是,設定在線社交時間,比如一小時,然後轉移注意力,去找身邊人聊聊天或 者戶外散步等。

  • 保護你自己:你在網上發佈的任何言論都將終身跟隨你,所以必須思考完整後再發布,互聯網是有永久記憶的,一個加拿大66歲的心理治療師,被永久禁止入境美國,因為邊檢人員在網上發現了一篇他30年前發佈的有關迷幻藥物試驗的文章。可見,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網上發佈的信息負責。
  • 核實你看到的信息:如果有些事情看上去太過美好不像是真的,那八成不是真的;另外,要使用攝像頭與對方實時交流;最後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永遠記住生活不是童話也不是電影,愛情和成功都需要自己的努力。


手機癌?尼特族?《溝通的藝術》分析社交媒體與人際溝通

寫在最後

身邊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這樣的困擾: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太多,隔幾分鐘就要查看一下微信,微博,想知道朋友圈發生了什麼,想找某個人在線聊一聊,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殊不知,個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分散了,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好手頭的工作。

其實,手機作為一個社交媒介,已經是我們重要的溝通工具,正確使用會大大增加溝通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正確,過度沉溺於其中,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不受身邊人待見了,真實的社交場合自己會很緊張,而且越來越不敢對身邊人表達真實想法了,發現自己內心越來越孤獨,一連串的問題導致我們的學習生活都受到巨大影響。

不妨仔細讀一讀《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運用書中教會我們的辦法,合理正確的使用社交媒介,對我們的人際關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