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三國:街亭已失,諸葛亮為何仍要揮淚斬馬謖

三國後期,劉備駕鶴西去之後,白帝城託孤,讓諸葛亮獨攬大權。

為了不辜負劉備三顧茅廬之情,果斷開始了自己北伐的一生。為了使北伐成功,諸葛亮直接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強攻祁山,然後這一切都因為守街亭的馬謖不聽軍令,以至於功敗垂成,最終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話三國:街亭已失,諸葛亮為何仍要揮淚斬馬謖


在蜀漢後期,即使屬下犯錯,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呢?

其實,諸葛亮也是逼不得已,原因如下:

1.諸葛亮深得劉備信賴之後,關羽、張飛對諸葛亮也是頗有微詞

2.馬謖是自己的弟子

3.劉嬋表面上傻乎乎的,但也不是神經大條,諸葛亮獨攬大權,也擔心功高震主,所以諸葛亮處處需小心。

4.諸葛亮辦事依據一個“理”字。


話三國:街亭已失,諸葛亮為何仍要揮淚斬馬謖


當年劉備託孤之後,所謂託孤,是吃定了諸葛亮會為了輔佐自己來輔佐劉嬋一般,也明確諸葛亮重情重義,辦事在理,如果主上託孤,即使有反心,因為已經答應也不會反水。

也就是說此時的諸葛亮不論權勢有多大,但是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因為諸葛亮就是在照章辦事,哪怕朝中臣子們議論紛紛,但是卻拿不到諸葛亮任何的把柄。

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諸葛亮排除眾議,堅決實行北伐的計劃,都是因為他佔了一個理字。


話三國:街亭已失,諸葛亮為何仍要揮淚斬馬謖


馬謖和諸葛亮師徒之情

馬謖跟諸葛亮之間如同師徒之情,也可以說馬謖幾乎就是諸葛亮手把手教出來的好徒弟,在行軍之前諸葛亮就已經把最好的方法全部傳授給了馬謖,就是希望他可以在街亭幫自己守的時間長一些,好讓自己在祁山取得最大的戰果。

但是自己的弟子犯錯,如果不言加管教,恐怕無法服眾。

說實話諸葛亮這一次的北伐,也就是打個時間差,可是時間差直接胎死腹中,當時的諸葛亮聽到馬謖失敗的消息,除了怒其不爭,更多卻是看到了一個不聽話的屬下。也看到了因為這次失誤,從此北伐已失去意義,蜀漢也命不久矣。

其中既包含了對馬謖的失望,也對自己事業的無望,同時也打消了別人對此事的觀望。

馬謖軍令不從也是大忌,也動搖了自己的權力和威望/


話三國:街亭已失,諸葛亮為何仍要揮淚斬馬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