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問其何時回國時,她委婉拒絕。

席慕蓉曾經說:"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每一個做出的選擇都有其緣由,都有著讓當事人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就如從前的留學之門打開,我國一批一批優秀學子赴洋深造,在那個年代的中國,急需優秀人才為國效力,所以他們毅然決然選擇回國效力,這是他們的選擇。如今在這個和平年代,海外學子是否選擇回國發展,這也是他們的選擇。有人學成歸來,有人長居海外

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問其何時回國時,她委婉拒絕。


何碧玉就是後者之一,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而記者問其何時回國時,她便委婉拒絕。在這個時代,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有你自己內心決定的,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但是也需要謹記的是:勿忘初心

一、年少有志

1985年12月2日,何碧玉出生在河南新鄉。何碧玉從小便天資聰穎,背過一遍的詩文就再也不會忘記,做過的題便一定會舉一反三。小小年紀的她便透露出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成熟與睿智

十歲半的何碧玉便憑藉著過人天資與聰慧進入了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實驗班,這是在全省幾千名學生中層層選拔,最後只能有30名學生進入這個少年班。可以說是河南省最拔尖最聰明的學生才可以進去的地方。

選拔的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就在這如此大的壓力之下,何碧玉非但沒有被壓力擊垮,反而如魚得水一般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這個特殊的少年班。有老師詢問她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她自信地說:"因為我比聰明的同學努力,比努力的同學聰明。"

事實也如她所言。進入少年班後,在所有學生集體就餐時,何碧玉總是狼吞虎嚥幾口,爭取用最少的時間填飽肚子,然後便立即返回教室讀書。等其他同學用餐完畢之後返回教室之後,何碧玉早已進入學習狀態,專心學習了。

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問其何時回國時,她委婉拒絕。


正如魯迅所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而何碧玉便是把其他同學休息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所以在少年班時,她的學習進度一直在其他同學前面。在學習現有教材的同時,她會花費大量的課外時間來閱讀其他相關的教材,加寬知識面的深度與寬度。

小小年紀便有大大的目標。她的目標十分明確且堅定,那就是考上清華。她的床頭、桌子上貼滿了她為了激勵自己所貼的小紙片與橫幅,其中大多數都是"清華,志在必得"這樣的話。她所做的一切努力是、與堅持,都是為了離她心中的那個目標更近一點,再近一點。

這個聰慧的女孩知道自己目標的遠大,所以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天分而沾沾自喜,而是比聰明的人還要更努力。這樣一個

天分極高、勤奮向上且目標堅定的人,實現目標不過是時間的長短罷了。

在少年班四年,何碧玉掌握了小學乃至高中的所有課程。那年高考,她以河南省理科狀元的成績順利進入了清華大學,至今無人打破她的高考成績記錄,成為河南眾多學生心目中的"考神,"那一年,她才14歲。

二、達到目標

進入清華大學之後,何碧玉並沒有放鬆警惕。作為一個有計劃、有思想的人,她已經開始規劃自己的學業生涯了,她想繼續在自己所學的專業,生物領域繼續深造。然而對比了全國各地的科研資源與科研教育水平,何碧玉做出了畢業之後出國深造的決定,利用最前沿的科研資源,實現自己的目標

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問其何時回國時,她委婉拒絕。


為了順利出國留學,她一如在少年班時的夜以繼日,專心學習,整日埋頭苦讀。然而有人卻在學校論壇上惡意中傷她,標題名為"何碧玉誰還記得",甚至編造說何碧玉進入清華大學之後,生活不能自理。便退學回家。還有人說她忍受不了清華大學的學習壓力,精神失常,休學回家。諸如此類的流言在清華大學的貼吧、論壇上比比皆是。

樹大招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許是嫉妒何碧玉的才華,也許只是單獨為了博人眼球,但是專心學術的何碧玉卻絲毫不在意。在網絡上謠言四起時,她相信清者自清,依舊心無旁騖地學習、參加比賽,取得了優異成績以及無數獎項,並且如願獲得了保送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資格。

三、選擇深造

進入美國華盛頓大學之後,何碧玉仍然潛心學術,憑藉著努力與堅持,在美國的科研之路順風順水。五年後,她獲得華盛頓大學神經科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以獨立研究員的身份從事她熱愛的科研工作。如今的她到了美國紐約大學在醫學神經科擔任助理教授。

所有人都以為在她學成之後,會回到祖國,為祖國科研事業做出貢獻。然而,一向出人意料的她這次也毫不意外,如今她選擇定居在美國繼續發展科研事業。有記者採訪詢問她,準備何時回到中國。何碧玉認真且嚴肅回答了記者這個問題:"相比起來,美國的科研環境好些,更適合我做研究。目前並沒有回國的計劃。"婉拒回國的意思。

她14歲750分考入清華,現居美國,問其何時回國時,她委婉拒絕。


有些人會諷刺她認為她崇洋媚外,胳膊肘往外拐。其實不然,她只不過是一個學術上的"瘋子"罷了,只不過是遵循了內心的選擇,無可厚非

很多時候,一個人選擇行走,不是因為慾望,也並非誘惑,他僅僅是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如何碧雲一般,她選擇在美國繼續發展,並非在美國金錢的慾望,也並非名譽的誘惑,她僅僅是聽從自己的聲音,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嚮往的事情,無關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