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吴彤(1924—2011),原名吴福同,祖籍无锡。1939年从上海离家出走,参加新四军。解放后历任福建省文化局电影处副处长、艺术处处长,1958年负责筹建福建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任期间促成第一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木棉袈裟》摄制成功。


退出军界,筹建福影厂


1955年按上级的要求,绝大部分在部队中的女同志都要退出现役。虽然我对部队大家庭十分眷恋,但也不得不服从组织决定。我到地方上任南京团市委书记处书记。

不久,我调到福建,任省文化局电影处副处长,1958年负责筹建福建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我开始孕育、培养一生中最重要的孩子——福建电影制片厂。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福建电影制片厂早期合影


1958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建立后,主要是拍摄新闻纪录片。1980年,福影厂恢复建制后不久,我们把发展的方向对准了故事片,最后选定了反映厦门地下党斗争历史的故事片《小城春秋》。该片根据厦门著名归侨作家高云览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以厦门抗日救亡运动为背景,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厦门的一次劫狱事件。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那时的家底可谓一穷二白,拍摄资金一部分靠省里支持,一部分靠贷款,但我没有考虑到什么后果,只对影片取得成功充满信心。拍故事片,对灯光要求很高,我们花了10多万买了灯光器材。这让当时省文化局的财务颇有牢骚,说怎么还没拍就花这么多钱。然后又从长影、上影等大影厂借来了导演、演员、摄影师。开拍在即,却传来一个令人担心的消息: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打算拍摄《小城春秋》。我急忙带着编剧蒋夷牧赶赴北京,找到福建籍的杨成武将军,请他支持家乡的电影事业。老将军随即写了两封信给文化部部长黄镇和北影厂厂长汪洋,请他们给予支持。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这一招果然奏效,1980年9月《小城春秋》在厦门开机。拍摄了三四个月,1981年正式发行放映,获得很大成功,当时一般影片中影收购就30多万,而《小城春秋》卖了80万。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1984年,全国故事片大批“下马”,福影厂很可能无法拍故事片了。而当时我们厂正好拍摄了一部故事片《路》,片子讲述了回城知青自主创业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全国第一部触及市场经济话题的影片。我带着影片上京求援,到北京给相关部门看后,很多人叫好。由于《路》起了一定的作用,福影厂被列入国家计划内的故事片生产厂家,当时全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获此资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陈立洲才28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导演,凭借《路》荣获了1984年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青年导演特别奖。

《木棉袈裟》:首开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先河


在我担任厂长期间,最自豪的事就是在1983年促成了福影厂与香港嘉民影业公司合作拍摄动作片《木棉袈裟》。这是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

当时我得知香港有个影片公司打算在内地找个电影厂合作拍武侠片,在那个年代,人们不太敢尝试新鲜事物,但我胆子大,立刻表达了合作意向。之后的合作条款,与香港方面谈了半个多月,才达成协议。其实我当时快要离休了,有人劝我不要冒这个风险,但我看准这是个把福影厂做大做强的好机会,让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也是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梦想。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影片的创作团队可谓强大:编剧和导演是以电视剧《霍元甲》红遍内地的香港导演徐小明;武术顾问由国际级武术教练曾乃梁担任;主演是当年河北武术队主力队员徐向东;主要配音演员由上译厂的童自荣和丁建华等人担纲;片名书法题签和片头中国画由著名国画家范曾绘制;影片还让京剧演员于荣光一举成名。团队转辗于福建、内蒙古、河南、湖北等省、自治区三十多个拍摄点进行拍摄。有好几场规模很大的场面戏,拍摄得极为成功。例如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拍摄的惊马的场面,出动了直升机,调动了三个公社,一千匹马,还有马术队的演员协助拍摄,气势相当雄伟壮观。


福影故事 | 吴彤:从富家千金到第一位女电影厂长(下)

于荣光《木棉袈裟》剧照


影片花了6个月拍摄完成,1984年上映,大获成功,内地的票房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史上仅次于老电影《红楼梦》,在香港也创下了1700万港币的票房纪录,还通过香港合作方的渠道,在国外发行。影片还荣获了当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特别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