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區吹響脫貧攻堅戰總攻號角

季春時節的沂蒙大地,萬物復甦,春潮湧動。儘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春天的節奏,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但是千萬沂蒙人民傳承弘揚沂蒙精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和信心沒有動搖。


回望歷史,沂蒙人民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1995年,臨沂在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中率先實現整體脫貧;2016年至2019年,臨沂全市有1275個貧困村摘帽、45.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到2019年基本“歸零”。作為全省脫貧攻堅兩個主戰場之一,臨沂市盡銳出戰,織密作戰體系,建強總攻隊伍,成立10個工作專班,由市級領導出徵領戰,縣區黨委主責主戰、部門單位分線作戰、扶貧幹部一線奮戰、紀委監委掛牌督戰,形成決戰決勝態勢。

千方百計保增收

春來花爭豔,而沂南縣馬牧池鄉新立村的七彩煎餅比花還要美。紅色、綠色、黃色等,七彩的麵糊在鏊子上旋轉,一張張薄如蟬翼、色彩斑斕的煎餅新鮮出爐。“不僅好看,更好吃。這就是我們村的七彩煎餅,也是村裡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拳頭’產品。”沂南縣馬牧池鄉新立村黨支部書記王本來介紹,僅2019年一年,七彩煎餅就賣了近50萬元。

新立村是山東省47個國家級旅遊扶貧重點村之一。近幾年,通過第一書記以及該縣山東廣彙集團定向幫扶,新立村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業。勤勞智慧的村民們把玉米、小米、小麥、高粱等磨成糊,然後加入火龍果、草莓、蘋果等水果果汁,好看又好吃的七彩煎餅就這樣脫穎而出,成為該村最受遊客歡迎的“主打商品”。

貧困戶董榮香靠著她的好手藝,去年光賣煎餅就掙了2萬多元。“現在我們村憑藉旅遊和林果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1.6萬元,全村已實現了脫貧摘帽。”王本來說,七彩煎餅已註冊了商標,還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今年3月初,七彩煎餅復產。“網上的訂單不斷,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去上百斤煎餅。”

產業項目是保障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根本途徑。從2015年底啟動脫貧攻堅以來,臨沂市先後建成2845個產業項目,帶動48.9萬人次貧困群眾增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到2019年底達到6912.5元。臨沂市目前還有32.3萬人享受脫貧政策,鞏固提升任務依然艱鉅,決不能有任何的鬆勁懈怠,必須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

要讓貧困戶增收,就得確保貧困戶有可持續的收入項目。為了降低疫情影響,切實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臨沂市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金融扶貧等幫扶力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增收有門路、就業有保障、生活有奔頭。

“今年以來,我們不僅對貧困人口開展技能培訓,解決貧困戶農產品疫情期間‘賣難’等問題,更充分考慮到疫情對扶貧項目收益潛在的長期影響,對種養殖、旅遊、加工等扶貧項目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疫情發生以來,臨沂市強化資金支持,幫助扶貧企業復工復產,目前臨沂市2016年以來實施的2845個扶貧項目中,有2664個項目復工復產,佔比93.6%。

落實政策保質量

在羅莊區黃山鎮東蔡村,村民楊秀榮跟90多歲的母親一直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瓦房裡。為方便照顧常年有病的母親,楊秀榮只能就近打些零工,生活拮据。2019年8月,“利奇馬”颱風肆虐,導致楊秀榮家的房子牆體嚴重受損。

為有效改善貧困家庭居住環境,黃山鎮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為契機,全力推動危房改造工作落實,解決困難群眾安居問題。2019年9月,鎮政府派人對楊秀榮家的房子進行了主體加固、房瓦更換、牆面修繕,同時幫助老人更換了老舊線路,新增了照明設備。楊秀榮和老母親終於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老人搬家當天高興得直流淚。

自2015年來,臨沂市已陸續改造貧困戶危房31898戶,同時還完成289個貧困村飲水安全工程,資助貧困學生8.9萬人次,為32.6萬貧困群眾購買扶貧特惠保、累計報銷3.29億元,“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為提高脫貧質量,臨沂市建立健全政策落實機制,突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特別是對“大走訪、查危房”排查出的貧困戶危房,分類建立臺賬,加快實施改造,確保今年6月底前全部改造修繕到位。加快實施飲水安全提升工程,確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飲水安全掃尾工程,徹底解決貧困群眾衣食冷暖所愁、安居飲水所困、教育醫療所憂等問題。

健全機制防返貧

在沂水縣道託鎮馬旺村的肉雞場,脫貧戶王存強已經成了熟練的飼養員。長期以來,王存強因為妻子身體不好而無法出外打工。後來鎮上用扶貧資金在馬旺村建起了扶貧廠房,開辦了肉雞場,讓他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去年,我在村裡的扶貧項目上幹活,主要就是餵養肉雞,1年收入2萬多元。”王存強說。

沂水縣本著激發扶貧資金釋放最大效益原則,統籌利用財政扶貧資金,著力打造扶貧產業項目,築起了一道脫貧攻堅的產業“堡壘”。項目不光帶來租金收益,同時可安置更多群眾就業,達到產業扶貧造血的功能。目前,該縣180餘個產業扶貧項目共為800多名貧困群眾找到了“精準扶貧安置點”,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臨沂市全力建立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利用脫貧攻堅平臺和精準扶貧“二維碼”,對因疫情影響生活困難的貧困人口,對突發性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的貧困邊緣人口,加強監測預警和動態識別,及時開展幫扶,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

位於蘭陵縣的代村國家農業公園內,4座生態科技型冬暖溫室成為周邊村居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136人的收入主要來源之一。這個扶貧項目建成後被公園承包,保證年收益率達到10%,期限長達15年,收益全部用於幫扶貧困戶脫貧。該縣還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對收益採取差異化分配,生活較差、無其他經濟收入來源的貧困戶家庭年收益可達到9000元。

卞莊街道龍沂莊村的王付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為了保障其穩定脫貧,卞莊街道2019年度為王付梅發放了項目收益9000元。該收益至少發放15年,每年根據其家庭情況進行調整,有效保障了貧困戶的收入。

不負春光,千萬沂蒙兒女正在沂蒙精神引領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決戰決勝、一往無前。(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李志臣 通訊員 王珊珊、武光玉、王利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