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海南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海南黃牛又稱高峰黃牛,主要特徵是肩峰隆起,外表略似印度瘤牛(zebu),其次是頭長、額短、耳大、角短小、十字部高、體幅較廣、四肢堅細、皮膚柔軟而富有彈性、被毛短密、尾長。海南黃牛於2003年列入《中國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其公牛肩峰甚發達,一般高達7—19釐米。4—5歲的公牛峰高平均為15釐米(12—19釐米),閹牛峰高平均為11釐米(6—14釐米),其大小與去勢年齡有關;2—3歲公牛峰平均7釐米(6—12釐米)。母牛的肩峰較低或不明顯。當地群眾認為肩峰分為兩種,一種是峰頂較寬而厚,稱為“盤型”峰;另一種是峰頂較夾而薄,稱為“雞冠型”峰。

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海南黃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重達293—384公斤,最重達419公斤;成年母牛平均重達260公斤,最重達408公斤;閹牛平均體重312—331公斤。

海南黃牛屬中度體型。體斜長指數為107%--117%;胸圍指數為132%--139%;管圍指為14%--15%。

海南產肉性能:據海南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2007年測定屠宰率平均為50.43%,淨肉率I(淨內重/胴體重)為76.85。皮厚為8px,脂肪厚:腰脂厚0.23 cm;背脂厚11.75px。肌肉厚為:大腿內厚為133.25px;腰部內厚為44.5px。

海南黃牛在海南西部地區農家飼養極普及,據海南省統計局2005年統計產區黃牛飼養量達43.56萬頭,佔全省飼養量的62%,可繁殖母牛達10.7萬頭,佔全省的56%,當年產仔7.15萬頭,佔全省的63%。2008年飼養量47.87萬頭,其中存欄37.31萬頭,出欄10.56萬頭。

海南黃牛繁殖性能:母牛出生後一般為19—21月齡開始發情,發情週期為15—20天,(未經產的母牛發情週期長些,約在25--30天)。發情持續期為1—2天,母牛初配年齡為21—24個月。多數母牛為一年一胎,也有三年二胎。若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母牛在產後經50—60天便可發情配種。母牛一般在14—15歲後喪失繁殖力,若飼養條件好,可延長其繁殖年限。受胎率達81%,小牛犢成活率在85%以上(海南省畜牧管理站資料)。小牛患病較少,成活率高達95%以上。據材料記錄,小牛在10月至次年8月份出生最多。

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經濟價值

對海南黃牛的品種的評估:二千多年來,海南黃牛在海南豐富草原的自然條件下,在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嚴格選育下,形成了耐熱、耐旱、耐勞、耐粗飼、抗病力強、遺傳性能穩定、皮薄、產肉率高、肉質細嫩等優點。

海南黃牛密集區為海口市秀英區的羊山地區,主要分佈在石山、永興、遵譚、十字路、龍塘、舊州等鎮。

主產區為東方、樂東、儋州、澄邁、定安等五個市縣,其他各市縣有少量飼養。

黃牛生長速度比較慢,正因為生長慢,所以肉質比較好,一般南方人比較喜歡吃黃牛肉。

黃牛價格上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持續走高。今後幾年黃牛價格將穩中有升。其理由在於:

1、肉牛市場一直供不應求,並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們越加註重膳食質量的改變和結構的調整,對牛肉特別是優質牛肉的需求將與日俱增。

2、飼養量明顯降低,短期內不可逆轉。規模養殖對於還沒有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群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散養對於國內大多數地區來說又受到環保風暴的制約。

3、牛源減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幾年屠宰速度的劇增與黃牛繁殖速度的緩慢,使得黃牛存欄量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黃牛養殖前景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