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代勞垃圾分類,這個值得期待

自從上海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之後,被逼瘋的上海寧已經成為廣大網友的快樂噴泉,貢獻了不少段子和表情包。據說有人開車前往杭州和蘇州倒垃圾,還有很多實在搞不懂分類的外地“學渣”扛不住壓力直接回老家了……

上海人民快為之頭疼的時候,前一秒還覺得“雨女無瓜”,忙著 “哈哈哈哈哈”的沙雕網友很快就被現實五雷轟頂了:

AI代勞垃圾分類,這個值得期待

反抗是不可能反抗的。人固有一死,或死在上海的垃圾堆裡,或死在其他45個城市的垃圾堆裡。總之,誰都別想亂扔垃圾!

往好處想,9012了,垃圾分類這麼困難的事兒,AI能不能給代勞一下啊~

垃圾分類實在是一個不怎麼美妙的話題,種類多,嚴苛的日本垃圾政策就有34種分類,每天扔哪種垃圾都有明確的規定,錯過時間還可能遺留在家裡。

而且產業鏈條很長,後續的收運、流通、處置都是很難看到的。所以對於剛剛起步的地區來說,產生“我分了類但垃圾車還不是一輛車一鍋端走”的質疑簡直太正常不過了。

總之,任何一個環節斷掉了,都會直接影響垃圾分類的最終效果。

幸好,AI技術的興起,已經能夠為這項全球工程貢獻一份力量了。

目前來看,AI可以在產業鏈全程提供助力:

1.前端(居民端)智能檢測

“逼瘋”廣大市民的垃圾分類難點,主要就在於識別不同的材料特徵並予以歸類,其中涉及比較高的技術門檻。不過,想象一下小區安裝上了智能回收垃圾站,只需要在垃圾桶前掃描一下,就會自動識別居民投遞物的類型,並提示具體的分類。如果是能賣錢的可回收垃圾,投遞到相應的垃圾桶後還會自動將兌換的現金打到居民的手機賬戶裡,可以說是很適合懶人了。

當然,沒有此類智能垃圾桶的小區,也有帶有AI識別的功能的手機App助攻,比如支付寶最近推出的“垃圾分類助手”,就成了救上海人民於水火的神器。

2.終端(回收者)自動化

不得不說上海不愧是城市化最高的地區之一,廣大群眾們吐槽歸吐槽,但也都是極盡可能地配合垃圾分類政策,努力程度堪比高考。不過,在家分的再好,如果垃圾車全部都混為一體,或者不考慮小區的實際量級,那也會帶來不少的麻煩,讓大家做無用功的同時,也影響政策的公信力。

因此,提高回收環節的清理效率和分揀水平,就變得至關重要了,而這正是AI所擅長的。

我們以上海的垃圾收運為例,每輛垃圾清運車行走到了哪裡,在哪個小區運了哪些類型的生活垃圾,裝進了哪個集裝箱,運到哪裡處置,這些實時數據都會上傳到“城市的垃圾大腦”(真的沒有罵人的意思TAT),然後城市環衛系統和再生資源系統會根據前端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垃圾清運、設施佈局等城市行為作出更好的規劃。

3.後端(處理廠)智能化

好了,經過人和機器的努力,咱們的垃圾們終於來到了處理廠,可以進行勞動改造了。

這裡的問題也是最多的。

首先,再嚴絲合縫的前中端把控,也有可能造成漏網之魚,比如將有害垃圾丟進了幹垃圾裡,這時候就需要識別出是哪個小區出了問題需要強化分類教育,同時,處理廠還要進行二次分揀。

但是,回收垃圾帶給人類員工的傷害也是巨大的。傳統垃圾分揀的工作是由人類來完成的,骯髒、枯燥,而且危險,常常會接觸到有害物品,比如針管、碎玻璃等等,也被稱為美國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AI代勞垃圾分類,這個值得期待

而處理工廠的智能自動化, 一旦能夠普及應用,就可以讓這些分揀工人離開那些危險的崗位了。

前不久,北美紙箱包裝委員會就與阿爾卑斯廢物循環利用,以及AMP機器人這兩家公司合作,在工廠中安裝了AMP公司的Cortex分類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配備了像蜘蛛一樣的機械臂,利用攝像機向雲端大腦傳遞影像信息,機器學習算法識別出傳送帶上的廢物,機械臂就會對其進行分揀。

目前,機器人能夠達到高達98%的分類準確度,每天工作大約16小時,每分鐘可以做出60次分揀動作,遠高於人類每分鐘40次的平均值。

同樣這麼做得還有芬蘭公司ZenRobotics機器人,在美國Recon廢物服務公司中,安裝了人工智能回收系統Heavy Picker,可以抬起60磅重的物體,能夠整理建築垃圾,將其分類成金屬、木頭、石頭等,然後投入循環利用。目前,蘇州綠和公司也引入了該技術。

能夠直接解放人類分揀員,減少分揀環節的健康風險,並有效提升了分揀效率。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可以感覺到,AI在垃圾領域的應用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特點了吧。

簡單來說,一是依靠成熟的感知技術,比如傳感器、計算機視覺等等,讓每個環節流通的垃圾和行為都能被數據化。而要讓識別的準確率足夠高,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數據積累與訓練。換句話說,AI系統的引入宜早不宜遲。

二是雲+端+邊算力的綜合保障。我們發現,垃圾分類所涉及的環節對實時動態數據的監測和處理要求非常高,無論是在垃圾傾倒時的實時甄別,還是車輛行進路線的合理控制,這個過程都需要基礎算力的支持,因此,邊緣算力、終端芯片、雲端處理的綜合聯動才能成就這項龐大的城市工程。未來隨著5G網絡的普及,即時的數據觀察會讓AI的效能變得更強。

AI垃圾分類的未來或許還很遙遠,但未來依然是值得期待的。每個人都必須與時代共同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算是見證歷史了吧。讓我們和AI一起,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