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典故:“小时了了”,你知道跟谁有关吗?

大家好!这里是奇趣典故,小编会来大家带来有趣的、奇怪的、好玩的奇趣杂事和一些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典故!

奇趣典故:“小时了了”,你知道跟谁有关吗?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成语“小时了了”的典故!在我们印象最深处,最有印象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小时了了”也跟孔融有关。

在东汉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因为家庭的影响,特别擅长辞令,年纪不大,已享有盛名。

他10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奇趣典故:“小时了了”,你知道跟谁有关吗?

小孔融很想见见这位大学者。一天,他来到李元礼的官府门前,请求拜访。守门人见只是一个孩子,就打算随便把孔融打发走。孔融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他一定会见我的。”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样一位亲戚,不过还是决定见见孔融。

李太守见到孔融后,就好奇地问:“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说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原来,在中国历史上,与孔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孔子当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自称学生,谦虚地向李聃请教。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10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奇趣典故:“小时了了”,你知道跟谁有关吗?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寔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寔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谁知陈寔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寔是一个庸才。陈寔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后人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

奇趣典故:“小时了了”,你知道跟谁有关吗?

小编以为:在个人成长方面,在教育方面,感叹这份成长的缓慢,来之不易。暂且,我们定义:孔融这类小孩就定义为当今的“资优”少年。古人没有能力从身体方面去发现定义资优,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总结归纳出经验,从而指导生活。而今,现代的我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注意到资优少年的同时,还进一步从心理方面、身体特质方面等去分析,从而指导培养资优少年,避免“大未必佳”。

(图文源于网络,由奇趣典故整理发布,如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