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關於子女教育,很多家長在實踐中也歸納出了不少心得體會,但是這些種種在實施之前很可能遇到一大難題,那就是孩子的“不努力”,如何改變一個不努力的孩子,是開展一系列教育的前置條件。“

孩子學習不努力”大概是很多父母的心聲,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難免焦慮,家長包括孩子自己都看到了差距,但是依舊缺乏執行力和自制力,得過且過的心態不應該出現在孩子們身上,這也是大多數家長急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家長的焦慮來源於孩子現狀以及對身處當下社會教育環境的兩相結合,但是所謂的“不努力”其實是關於信念的話題,家長在看待孩子努力與否的時候是否也存在不合理呢?如何看待和解決“孩子不努力”,家長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關於改變

在人們聽到的激勵性語言中,關於改變更多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他人”,原因在於改變他人遠比改變自己要困難的多,家長試圖讓孩子變得努力,其實就是在“改變他人”這條艱難的路上行走。

在這個注重結果的年代,過程往往容易被人忽略,改變同樣如此,一些家長忽視了改變過程的困難性,最後因孩子的改變“微小”而不滿,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沒有改變,而是家長對改變存在“認知偏差”,即理想大於現實。

1)改變的困難性

簡簡單單兩個字,其實遠比想象中要困難的多,北京大學心理系的鐘傑博士曾介紹:每一個"積習"在大腦中都對應著一個神經迴路。

人們需要做出的改變就是在對抗一個個印刻在行為、心理上或淺或深的積習。所謂的積習,在人們重複進行相關行為的過程中會形成“頑固性”,改變並非不可能,但是難度之大,積習越深,在改變中與之形成的對抗也越強烈。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強調困難性並不是為了替孩子尋找藉口,而是讓父母著眼於實際,很多父母對孩子做出改變的期望會存在認知偏差,原因就在於忽略了改變的困難。

比如孩子在一個階段考試中成績進步了,但是家長只看到孩子的進步不大,並且在班級上的排名也沒有明顯變化,以此認定孩子依舊沒有“努力”。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家長口中所謂的不努力,其實只是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標準”罷了,所謂的努力,努力標準,其實也是相對主觀的東西,當家長對改變以及努力存在認知上的偏差,標準就會變得不切實際,凡事遵循客觀規律的問題預期都應該落實於實際情況,至少在學習上,沒有一步登天只有積跬步而至千里。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2)主動改變VS被動改變

回到改變自己和改變他人的話題上,主動改變尚且要對抗積習和與生俱來的惰性,那麼改變他人只會更難。除了驅動力的不同外,人都會有對自我掌握慾望的天性,而在被動改變過程中,這份掌握感會消失,有人會形成強烈的反抗,有人會在掌控感逐漸消失後變得逆來順受,不管是哪一種都不算是好局面。

要讓孩子改變,家長要摒棄強加的想法,相對應的,發掘孩子改變自己的內驅力是更好的選擇。相比之下,生硬的大道理灌輸,如反覆告訴孩子要努力,努力學習將來才能考入好的學校等等。

這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是缺乏“誘惑力”的,只有真正觸發孩子的內驅力,改變才能使由內而外的,不然所謂的改變,家長不妨理解為妥協,短暫而缺乏持續性,這樣家長在日常教育中也會分外疲憊。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3)關於改變的心理博弈

人心理的複雜性是教育中可利用的點,同樣的也會給教育實施來帶困難,以改變和督促孩子努力來說,構建心理暗示強化是增進內驅力的常用方法。

比如以上提到的例子,孩子考試有所進步,但是在班級的排名沒有太大變化,這時候父母是告訴孩子“你還不夠努力”,還是“你可以做到,下次還能更好”給孩子施加心理暗示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在心理暗示中,正負相關都存在,以“不夠努力”來說,一些家長希望以此來激勵孩子下次去做到更努力,其實這裡更多的是用負相關激勵。但是人心向好,積極的暗示效果往往比負面激勵暗示要好。

當然具體的也要看不同孩子的性格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需要的是更多肯定的激勵,告訴孩子“下次還能更好”,其實就是給他們樹立一個需要伸手並且起跳才能觸碰到的目標。

孩子對於肯定暗示的接受度高是普遍現象,基於此,類似“你很聰明但是你不夠努力”的話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的心理暗示。

在這句話中孩子更關注的當然是自己聰明的形象,而為了“維護”自己的聰明形象,一些孩子甚至會變得不敢努力,因為在不努力之前,“我不是不聰明,我只是沒有認真(努力)”反而會成為穿在外的鎧甲,而如果努力了依舊改變不了現狀,那麼對孩子來說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關於努力

努力作為一個充滿主觀的詞缺乏客觀評判標準,以上提到的父母要對孩子是否努力調整好自己的預期,不要因為自己的認知偏差而否定或無視了孩子對努力,同樣的,孩子也經常會出現“我已經很努力”這樣的心理,但是實際情況是,他們真的做的還不夠。

間歇性努力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調侃自己,這說明潛意識裡,基於自身的情況審視,努力的程度還是有一個模糊認識的,只不過這個模糊認識不足以引導他們去做積極的調整。

面對這種情況,努力可以嘗試找一個量化的,可比較又不會過高的目標來進行對比。比如學生自己可以找一個在自己前面的目標,以縮短差距或趕超的程度為橫向比較,這樣的“努力”更能激勵自我形成動力。

家長要做的,是更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不要盲目給努力下定義,作為旁觀者,認知偏差不可避免,因此在具體的問題上要和孩子交換意見,讓自己眼中“努力”的衡量尺度更貼近於實際。

在覺得孩子不夠努力的時候也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心理暗示的“威力”巨大,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灌輸更多積極的觀念。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關於驅動力引導

以上說到了學習、努力中驅動力的重要性,客觀評價,每個人在做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的時候都需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阻力,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一件“享受”的事,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學生熱愛學習?因為在學習中他們會收穫滿足感,以此形成的內驅力會自發運轉變得持久而有效。

關於學習動力,首先要讓孩子在學習中有所收穫,這份學習成績中的收穫感其實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學霸們會獲得老師,家長以及周圍同學更多的認可。

而學習成績的進步也會獲得老師的表揚,家長的鼓勵,這些都是學習內驅力的組成因子,區別只在於程度,以及用以對抗惰性和阻礙學習積習的程度強弱。除此之外,家長要注意不要過度將遊戲和學習對立。

很多家長在訓誡孩子的時候總說“一天到晚玩遊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我就燒高香了”,無形中家長把學習和遊戲放在對立面,一個需要大量努力才能達成快感,另一個是放飛自我就能獲得的快感,哪種更容易獲取不需要多說。將學習和遊戲對立,將學習塑造成“苦差事”並不能讓孩子對學習提起興趣。

孩子不努力怎麼改變?關於改變,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實際上,學習和遊戲本沒有天生的對立關係,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對於幼兒來說,遊戲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遊戲不止是成人眼裡的玩耍,更是兒童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工具。

之所以現在的學習和遊戲變得對立,其實也受到教育大環境影響,關於學習,父母要拓寬對學習認知的侷限性,學習作為探索世界的一種工具,不應該狹隘地侷限在成績上。

有人說給學習設立目標是功利性教育的體現,但是學習並不能徹底摒棄目標,就拿人生為例,每個人都要有目標,或大或小,或寬泛或具體,不然漫無目的的的人生很容易懈怠甚至迷失方向,當然目標不應是家長的目標,應該是孩子的目標。

如果以父母的目標為方向,一旦和孩子的內心意願不相符,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心理內耗,也是對驅動力的內耗。關於改變、努力,具體的實施者終究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因此要想改變不努力的孩子,真正要發掘的是孩子的內心,關於積極、樂觀、奮進等一切向好的驅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